admin 發表於 2020-11-13 22:14:07

【以史鑑今】 不須納也

文/嚴陽

唐代貞觀五年(六三一),康國請求歸順,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所請歸附,不須納也。」他認為,前代的帝王,大多喜好疆域遼闊,以博得身後的虛名,這樣做既對自己無益,也使百姓勞頓不堪。如果是對自己有益,但對老百姓有害的事情,他是絕對不會做的,更何況是因為貪圖虛名而損害百姓的利益?

再者,假使康國歸順了我朝,他們有難,我們不得不出兵援救,勢必要行軍萬里之遙,怎麼可能不勞師動眾?如果為求虛名而使士兵勞頓,他是不會情願的。所以,對康國歸順的要求,唐太宗斷然不接受。這是唐人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九.論徵伐》記述的一件「咄咄怪事」。

身為一國之君,任何行事都要務實,更重要的是考量對老百姓是不是有利。康國位於錫爾河至阿姆河之間(大約在今天的中亞國家烏玆別克與哈薩克一帶),距離長安一萬二千里。一旦大唐接受了康國,就必須為這個時常受到周邊國家欺負的國家提供保護,這必定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也正是因為不願為求虛名而勞苦自己的士兵,消耗自己的資源,所以,唐太宗才對康國的歸附說「不」。

歷來的君王,往往希望擁有的疆域更遼闊、人口更多,成為「大國領袖」,流芳百世,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甚至可以肆意發動戰爭,罔顧百姓的生命,如漢武帝便是很典型的代表。然而我們不該忘記的是,戰爭會造成傷亡,並消耗原本可以用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各種資源,持續且長期的戰爭,會讓百姓生活陷入困頓,也有可能讓國家入不敷出,導致民怨四起、危機四伏。所以,漢武帝在晚年反思,才會寫下〈罪己詔〉,對於過去的錯誤行為進行自我批判。

唐太宗善於「以史為鑒」,所以昔日漢武帝的〈罪己詔〉他一定讀過,有了「前車之鑒」,加之他一向對於民生、社稷的高度重視,所以他把開疆拓土的虛名看得很輕,對於康國的「請求歸附」居然予以謝絕了。對於這樣的唐太宗,我們該怎麼評價?是批評他缺少雄心壯志,還是表揚他務實愛民?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史鑑今】 不須納也

一粒米 | 中興米 | 論壇美工 | 設計 抗ddos | 天堂私服 | ddos | ddos | 防ddos | 防禦ddos | 防ddos主機 | 天堂美工 | 設計 防ddos主機 | 抗ddos主機 | 抗ddos | 抗ddos主機 | 抗攻擊論壇 | 天堂自動贊助 | 免費論壇 | 天堂私服 | 天堂123 | 台南清潔 | 天堂 | 天堂私服 | 免費論壇申請 | 抗ddos | 虛擬主機 | 實體主機 | vps | 網域註冊 | 抗攻擊遊戲主機 | dd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