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新解】 韓非子的 守株待兔
文/樹兔成語「守株待兔」,源自《韓非子.五蠹》的一個故事:「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大意是:一個農夫發現一隻兔子撞樹死了,就守在樹旁等待下一隻兔子上門,後世用來比喻一味守成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的人。
《韓非子》的編纂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西元前280-233),他所寫的寓言,常以民間傳聞、故事為素材,讓抽象、難解的政治批判變得具體,發人深省且富含文學趣味。
以上內容,在教科書都寫得很清楚明白,再深入探究,還透露出殷商後裔宋人在西周以後的艱困處境。
重讀這一則故事,不妨多一點想像空間:寓言取用的素材本身即使是真實發生的「過去」,幾經轉傳,恐怕到最後已經失去了事件的原始風貌。況且嘲弄別人愚蠢非常容易,揚己抑人乃常情,抑己揚人乃修養,至於修養是否利於生存則是另一回事。
回溯到當時的情境,也許那時候兔子的行情特別高,只要再捕獲一隻兔子,好幾年都不愁吃穿了,所以農夫情願「待兔」。這樣的做法卻等同挑戰其他人抱持的價值觀——勤勉,因而眾人一起嘲笑等待兔子的農夫。
或許,等待兔子是表面因素,實際是農夫不小心受傷了,需要休養一年,乾脆「待兔」,也讓農地養個地力,期許明年收成更好,這樣的權衡取捨已經近乎藝術了,其他人無法理解,仍然是嘲笑等待兔子的農夫。
又或許,等待兔子是另有原因,等同明代大儒王陽明(1472-1529)在豁然開悟以前「格」竹子的狀況﹝註﹞。兔子撞樹的一瞬間,這一位宋人農夫突然悟到了部分宇宙的大道理,所以繼續「待兔」,只可惜最終沒有提出成果,也沒有成名,印證了一個人的評價高低與結果論為正相關的關係。
因此,宋人農夫如是愚蠢行為背後的緣由,或許存在一些道理,不妨嘗試替這一位悠閒的被告進行辯護,也算是一次挺有趣的腦力訓練。
﹝註﹞陽明格竹,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早年以竹子為例,探究事物本源的思想事件,這是陽明心學思想體系建立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