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染髮6原則 愛美也要顧健康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日前有知名網紅自曝「漂頭髮漂到掛急診」,使得染髮的安全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儘管「愛美是人的天性」,醫師仍提醒應注意染髮頻率,一年最好不超過三次,並應遵守「慎選染髮劑」等六項原則,避免誘發過敏風暴,造成致命危機。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染髮劑已隨時代進步,不停改良、推陳出新,且愛美不分年齡、性別,染髮確實能讓人維持自信、美麗,「與其叫大家不要染,不如提醒如何安全染髮」。以下是她提示的六項「安全染髮」原則:
塗凡士林防護
頭皮不碰染劑
一、慎選染髮劑:選擇有廠牌、檢驗認可、衛福部字號的產品。
二、過敏測試:染髮四十八小時前,將十元硬幣大小的染髮劑,塗在耳後及手腕內側,如果皮膚沒有出現紅、腫、癢、痛、出疹子、長水泡等異狀,就可使用。
三、保護頭皮:染髮前,可以在頭皮塗上嬰兒油、凡士林等,高油度、高封閉性的產品,能達到保護頭皮的效果。
四、多用補染方式:只要補染頭髮根部,就可減少整頭染髮的次數,降低對人體傷害的可能。
五、染髮後洗淨,並多喝水:要用清水將頭髮沖到沒有多餘的染色殘留,再用洗髮精將頭皮洗乾淨,並且多喝水,幫助身體排毒。
六、燙、染間隔十天以上:頭髮染、燙不要同日做,最好相隔十天以上,對頭皮的刺激可降到最低;可找美髮專業人士,以控制染髮時間、染劑用量,操作時也能讓染劑較不容易碰觸頭皮。
不少人追求新鮮感,經常更換髮色,坊間也有許多染髮出包的案例,只是輕重程度有別。
PPD助上色
恐有致癌風險
今年初有外電報導,二十九歲英國女子卓瑞,十年前因為沉迷於金髮,每月都維持固定髮色。每次染髮,都先將少量染髮劑滴在頭皮上,進行過敏測試,經過四十八個小時、確認無異樣後,才進行染髮。直到某日,她想染回天生的咖啡色,卻為省錢而選擇一家小髮廊,且只經過二十四小時過敏測試,就直接染髮,不料染後頭皮開始發麻、刺痛,隔天起床,臉腫成兩倍大,眼睛幾乎張不開。
英國醫師說,卓瑞對染髮劑中的PPD過敏,造成呼吸道嚴重腫脹,頭皮也冒出大量含膿水泡,雙眼險些失明;再晚一步就醫,還可能窒息身亡。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PPD是染髮劑中幫助「上色」的化學物質,不管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染髮劑,都可能含有此化學成分,只是永久性染劑含量更高;另外,顏色較深的的染髮劑,PPD含量也會比淺色的染劑高。
顏宗海說,雖然PPD的致癌性,在分類上僅被分為第三級,沒有足夠證據對人類會致癌,但過去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PD會增加罹癌風險,如白血病、膀胱癌等,因此降低染髮頻率比較安全,他建議「一年染髮不超過三次」。
《國際癌症雜誌》研究報告指出,經常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婦女,罹患膀胱癌風險增加;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分析近九百例膀胱癌患者,發現「每月至少使用一次永久性染髮劑」的婦女,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是未使用婦女的一倍,使用染髮劑長達十五年者,患膀胱癌風險更增至三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