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飯甑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01008/1449940_1027016.jpg近午時分,在一處老宅中看到飯甑(圖),我和同行的母親不禁相視而笑,並且如遇見好友般,親切的撫摸它。 現代人煮飯用電鍋、電子鍋,以飯甑為煮飯工具已經少見,但只要是成長於農業時代的朋友(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提起飯甑,想必有很多回憶。圖/梁純綉文與圖/梁純綉近午時分,在一處老宅中看到飯甑,我和同行的母親不禁相視而笑,並且如遇見好友般,親切的撫摸它。
現代人煮飯用電鍋、電子鍋,以飯甑為煮飯工具已經少見,但只要是成長於農業時代的朋友(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區),提起飯甑,想必有很多回憶。
農村時代大多是大家庭,食指浩繁,或有婚喪喜慶及廟會的場合,食客眾多,即需動用飯甑。飯甑的外號就叫「飯桶」,難怪飯量大的人被稱為「飯桶」,可說名符其實。
飯甑一般呈現上大下小的桶狀,是用木條箍成,中間用竹篾編織的藤條捆住,兩側有耳便於端持,有蓋,底部鏤空,底盤讓蒸汽穿透。
飯甑通常使用杉木製成,杉木經過加熱,散發出縷縷清香,所以煮出來的米飯有香氣,再加上主中饋者(過去指負責家中飲食烹飪等事務的婦女)的技術,米粒分明柔軟,單吃就足以齒頰留香,也稱為「甑蒸飯」。
誠如母親所言,不是人人都會用甑煮飯,它需要技巧及經驗的累積,母親從小操勞農務,無論在娘家或夫家都要為一、二十人掌廚,她自然也是這方面的達人。
小時候我是跟屁蟲,喜歡挨在母親身邊,她做甑蒸飯的時候,我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她將洗好的米倒入滾水鍋中,見米粒稍軟,撈起飯粒,滴乾,再輕輕放入飯甑周邊、中間、底部,然後蓋上面帕(客語,毛巾之意),最後以猛火蒸之,這一連串的動作,總讓我覺得母親是魔術師,因為待蒸氣冒至甑蓋,沿甑蓋往下掉入鍋內,那表示飯全熟了,我就可品嘗又香又軟的甑蒸飯了。
如今少見用飯甑煮飯的人家,它的存在提醒大家,我們是吃米飯的民族,專家也說,多吃米飯,可以使血管保持柔軟彈性,幫助排泄,改善胃食道逆流等,好處多多。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