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蘇徐州的霖雨蒼生
文/吳芳銘蘇軾被貶至徐州擔任知州任上,在宋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的晚春,發生「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的旱災,他憫民悲苦,不僅祈雨於民,為民請命於天,還修築池塘、興修水庫、勸課農桑,以解旱災,而得民心。
蘇東坡當時率眾到城東的石潭祈雨,並寫下〈徐州祈雨青詞〉的禱詞:「水未落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煙塵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麥已過期,獲不償種;禾未入土,憂及明年。」從中可見其為蒼生問鬼神的憐憫之情。
祈雨後果真等到及時雨緩解旱情。蘇軾感激天降甘霖,遂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謝雨,沿途盡是豐收的景象:「慚愧今年二麥豐,千岐麥浪舞晴空。」他喜不自勝,滿懷深情地寫下五首〈浣溪沙〉,描繪這幅農民豐收與官民同樂的場景,其中第四首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饒有興趣: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詞的上闋描述的是恬靜的自然風光,從開篇便指農村三個特有的景象:棗花落地、繅車喧騰及農賣黃瓜。蘇軾從樹下走過,凋謝的棗花落滿衣襟,棗將豐收卻任憑棗花掉落在身上而不去理會,可見他此刻的閒適開懷;繅車作繅蠶絲,全村都響徹繅絲之音,亦是豐收之音;穿著麻衣的農人坐在老柳樹下叫賣著黃瓜,也表達出農人豐收的安然愜意。
蘇軾借美酒醉人,暗指百姓安定無憂的生活景象是醉人的,同時也把他求得雨的政績和人民的生活聯繫起來,他心情舒坦適切。
最後一句:「敲門試問野人家」,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其實大有深意。知州向野外的人家敲門討水,放下身段沒有架子,把親民形象揭露,也說明北宋的生活安定,不至於驅趕客人。
蘇軾在徐州未足兩年,念蒼生的他,政績斐然,除祈喜雨,勸農耕之外,還有建立抗洪水設施,建黃樓、查石炭,利冶鐵、弘文化,興旅遊等功績,給予後人無限懷念。
宋代婉約派詞人秦觀曾有詩曰:「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蘇徐州」也就成了蘇軾的別稱。千百年來,徐州人民始終以此稱呼緬懷這位愛民親民的「父母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