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並非必須吃藥 避免安眠藥成癮 醫籲非藥物治療
【本報台北訊】據統計,全台約四百二十六萬人服用鎮靜安眠藥,其中六成用藥超過一年。醫師提醒,長期用藥恐成癮,或因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釀死傷,但失眠不是非吃藥不可,呼籲建立非藥物治療流程。國衛院論壇日前舉辦「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專家會議,盼進一步向衛福部提出建議。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李明濱表示,自殺防治學會七月間針對全台兩千名十五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訪,發現多達百分之二十三民眾過去一周因睡不好感到困擾,推估四百六十萬人可能有睡眠障礙。
李明濱說,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壓力太大、生活作息、用藥因素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問題所致,服用鎮靜安眠藥並非唯一解方,卻是最常使用的處方。
他表示,台灣的鎮靜藥物取得容易,除了精神科醫師可開,家醫、心血管、耳鼻喉科等其他科別醫師也開立大量處方箋,加上健保鼓勵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不少病人可能一拿就是三個月的藥量。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國內鎮靜安眠藥用量十年來持續攀升,全台用藥人口超過四百二十六萬人,年吞藥近九點二億顆,且高達六成持續用藥超過一年,長期影響未知。
李明濱指出,對多數患者而言,鎮靜安眠藥只是輔助工具,讓患者在治療初期可以靠藥物輔助睡眠,不需長期用藥,但因醫師開立處方時可能提醒不夠,或開立的藥物太多,長期用藥不僅會增加成癮風險,也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變慢,導致意外骨折、致死等副作用。
李明濱說,正因台灣開立這類管制類藥品不如國外嚴謹,很多患者透過在不同醫療院所看診或透過私下管道自費購買,取得大量鎮靜安眠藥,台灣應建立符合國情的鎮靜安眠藥處方指引,同時研議跨科失眠治療策略指引,當患者因失眠到醫療院所就醫時,應由「第一個醫師」負責把關安眠藥處置流程。
你的支持讓我倍感振奮,謝謝你!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