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東方拾穗與留田角
文/東青在西方,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聞名遐邇,此作品是描述收割期,農民讓貧苦人撿拾遺留田間的麥穗以求溫飽一事;在東方,台灣早期農村也流傳為窮人留穗,為動物留田角的故事。無論東方或西方,田園裡種的是小麥或稻類,都充分展現出農家人溫柔敦厚、對眾生有情友愛的情義。
童年生長在森林邊緣的農村,村戶大都務農,水稻是主糧,還有雜糧花生和玉米。每一畦田都依地形而整,因此呈現不規則的梯田,那樣的農田景觀,專業攝影師很入眼,詩人作家有靈感有佳作,但更美麗的風景不是表層的景觀,而是農家人對土地的敬重和對生命的關愛。
水稻一年兩穫,到了收穫期,幾乎全村總動員,當時都以人力持鐮刀逐一割下稻欉,平放田間,另外一批人則以雙手抓起數欉稻穗為一大把,在腳踏式脫穀機上脫粒,運作過程中,往往就會有稻穗散落在田間,這時就會出現「拾穗」的畫面。
東方「拾穗」畫面有兩種情境,展現農家的勤儉和寬厚的美德。
農忙時期,農家的小孩就是小幫手,撿拾散落的稻穗,成把後繼續脫粒,珍惜食糧。有的農家會刻意留下數畦稻田的散穗不予撿拾,以便留給村內的窮苦人家拾穗,並顧及其尊嚴。
除了留穗予人外,村內農家人有的會保留幾畦田四個角落的數欉稻穗,不予收割,農家人叫做「留田角」,幾株完整的稻穗不是給窮苦人家,而拾穗者也不會拿鐮刀割下它,很有默契的任其在田間隨風搖曳。
童年時,聽母親說,我們向天借地耕種收穫糧食,當然要留一些回饋上天,當時似懂非懂,長大後才明白,那是農家人知恩圖報的情義。所謂的「上天」,其實就是其他生物的統稱代名詞,回饋上天,就是尊重生命,如佛家所說的「身土不二」,人與環境相生相成,互惠共好。
對於「留田角」,長者們流傳一個傳說故事。
據說在遠古時代,人類鬧饑荒,老鼠從天庭送了穀種給人類播種,人和鼠之間訂下協議,每逢收割時,一定為鼠類留下一些糧食,以示酬謝,於是人們就留下四個田角的糧食回報鼠類。「留田角」在早期農村成為經典畫面,也傳承農家人知恩圖報的質樸美德。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