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二動三睡好大腦凍齡防失智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長命,不一定好命!」台灣前年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七人就有一位長者;平均壽命雖達八十點七歲,但健康餘命只有七十二點三歲,晚年平均有八點四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專家指出,年過五十以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呼籲民眾應超前部署,從五十歲開始,透過吃、動、睡三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突破年齡限制。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根據研究,五十歲過後,每年約以百分之零點二至零點三速率萎縮,六十歲之後更可能加速至百分之零點五,持續萎縮,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風險。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仍有「可逆」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恢復正常,但也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在五年內,發展成失智症,不僅讓自身生活品質下降,也會增加家人、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和經濟負擔。
劉建良說,目前已知發生輕度認知障礙因素很多,包含年紀(尤其六十五歲以上)、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頭部外傷、吸菸、酒精和藥物濫用、憂鬱症病史、家族中有其他人罹患失智症、睡眠障礙、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B6、B12、葉酸)等,因此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失智症發生,應及早準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飲食。
飲食有足夠蔬菜
腦容量較大
過去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五小時或多於十小時)除了認知功能較差外,也較容易有憂鬱風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引述二○一八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研究,評估超過四千名平均年齡五十五至七十五歲荷蘭老人「飲食型態」與「腦容量大小」,結果發現,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
許惠玉表示,不良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具有調節神經傳導與生長功能),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較差。不良飲食包括含糖飲料、油炸食物、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食物。
睡足7至8小時
認知功能佳
劉建良說,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體位,今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四十五至六十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一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體型肥胖、特別是腹部脂肪囤積較多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
董氏基金會提倡「無齡世代」運動,昨在記者會中提出「一吃、二動、三睡好」口訣,提醒民眾「吃得對,腦力好」,應多攝取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與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有動,就有效」,每天運動一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尤其注意力與執行力;「睡得好,腦不老」,最佳睡眠時間為七至八小時,睡得好的人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