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包公與他的長媳崔氏
民間戲曲故事中談到包拯包大人的家庭時,認為包拯有兩個哥哥,並且各有家庭。大哥大嫂為人老實,二哥二嫂則愛計較,並且怕包拯長大後分家產,總是想方設法要陷害他,但在包拯大嫂的保護下,未能得逞。包拯確實有兩個哥哥,但他們還未成年就已夭折,不可能娶妻生子,包拯實際上等於是包家獨子,長嫂帶大的故事,純屬虛構。
戲劇中的包公長嫂,實際上是為了「鍘包勉」的案子而編造的戲劇故事,包拯並沒有侄子,所謂的「嫂娘」也並不存在。「鍘包勉」雖然是「查無此人」,但「事出有因」,戲劇故事想表現包拯包青天的鐵面無私,即使是親人也絕不寬貸。
如果一定要朝「養育之恩」這個方向思考,他的長媳崔氏撫養包拯幼子包綬,才是真實生活發生的事情。
包拯的元配妻子董氏,與包拯育有一子包繶,長大後娶妻崔氏,崔氏並與包繶有了個兒子。甜蜜的生活過沒幾年,包繶卻因病去世,留下兒子與崔氏。幾年後,兒子也不幸夭折,包拯與董氏為了媳婦的幸福,希望她改嫁。甚至崔氏的家人也為她安排了一門親事,但崔氏卻不願意再嫁,娘家人勸她,丈夫與兒子都死了,包拯夫妻也同意,她可以為自己打算,但崔氏卻說還有一個小叔年紀幼小需要她的照顧。
崔氏口中的小叔名叫包綬,是包拯與妾室孫氏所生的兒子,崔氏不願意再嫁,所以就跟包拯說希望撫養年幼的小叔成人,此時的包拯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了,拗不過媳婦,只好答應長媳崔氏的要求。
包拯包大人並沒有「嫂娘」,但包拯的小兒子包綬,卻是由長嫂帶大的。戲劇裡把相關的情節移花接木,並因此發展了「鍘包勉」的故事情節。
崔氏62歲去世後,小叔包綬為她從包家家族中,過繼了一個成員給她當兒子送終,也感謝長嫂多年來的辛勤教養,包綬雖然不像父親包拯官拜樞密副使,諡號孝肅,更贏得青天包大人的盛名,卻也謹守清廉家訓,堂堂正正不辱門風。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