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晚節
文/嚴陽郗鑒和王導都是東晉名臣,曾為開國及其後的穩定做出不小貢獻。然而到了晚年,他們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問題。比如,郗鑒喜歡談論,可談論的卻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王導則是信奉「無為而治」,對於下面呈送上來的朝章奏折,大都採取「圈閱」的方式,因此做出讓人遺憾的事不少。
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規箴》中,講述了一件趣事:郗鑒準備回到自己鎮守的地方,臨走前,特意坐車去看望王導。他一臉嚴肅說:「快別離了,我一定要把我看到的事說出來。」說這話時語氣凝重,但說出來的內容卻不是很恰當,王導不得不糾正他說話的層次,說:「後會無定期,我也想說出我的意見,就是希望您以後不要再談論了。」郗鑒聽了非常不高興,一臉冰冷地走了。
喜歡交流不是壞事,但身為政治人物,談論的話題應有不少是國家大事,卻缺乏認真思考,那就值得商榷了。面對清談高手,也是丞相的王導,你的表達竟然結結巴巴、層次混亂,能讓人耐煩嗎?不能讓人耐煩,即便觀點十分正確,又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嗎?
對王導來說,也有該反省的地方:郗鑒固然有他的問題,即在與你交流之前缺乏認真的思考,觀點未必十分明確,表達方法也存在嚴重的問題,但是,從你的角度來看,不該在這些「問題」上過於計較,而是要把重心放在郗鑒想要表達的看法和意見,是不是正確、有沒有價值。即便是他講了十句話,還是有一兩句是有一定的價值,是否也該虛懷若谷、好好聽取?
兩位都是「當局者」,更因為長期居於高位,自信滿滿,加上有一定的年歲,頭腦已經不如從前那麼清晰、理性,所以,我們也看到了他們有些失禮和失態的表現。
「晚節不保」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而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晚節不保」?如何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呢?道理並不複雜,但要真正解決卻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任何人在享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之後,要他放棄是不容易的。而「不服老」,也是很多人共同的心理,尤其是對那些擁有相當地位和權力的人來說。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