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古代名人與琴
琴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鍾琴的人士從愛樂到愛琴,對於樂器的表現力,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春秋晉國上大夫俞伯牙乃擅鼓琴者,與楚人鍾子期善。伯牙鼓琴想到登高山,鍾子期就在琴聲感受到「巍巍兮若泰山」;伯牙要表現奔騰激越的情感,就想到了流水,鍾子期便從琴聲中聽出了「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者,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西漢詞賦家司馬相如,在卓文君府中以琴代語,一曲〈文鳳求凰〉挑之,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東漢著名文人蔡邕,到南方看到吳人把梧桐當柴燒,就討下這塊已燃著的木頭,將它裁製成琴,音美而純。因為木頭自火中搶出,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此琴為「焦尾琴」。這把琴,成為蔡邕最心愛之物。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家喻戶曉。司馬懿大軍到來,諸葛亮將西城四門敞開,自身端坐城樓,飲酒撫琴。司馬懿聽孔明琴音不亂,鎮靜自若,料想城內有埋伏,猶豫再三,不敢進城,遂下令退兵。
嵇康,三國魏銍人,善鼓琴工書畫,為竹林七賢之一。他不願與司馬集團同流合汙,渴望在怡山樂水中享受精神的遠遊。後來嵇康被羅織罪名置於死地,他臨刑不懼神色安祥,只要求備一張琴,讓他最後再彈一曲〈廣陵散〉,曲罷感慨地說:「從前袁孝尼曾經要求學這支曲子,我因實在太珍惜了,不肯傳授於他,沒想到從今之後,世上再也無人會彈〈廣陵散〉了。」面對死亡,他把生死置於度外,唯獨對〈廣陵散〉成為絕響抱憾,足見其性情之曠達,對音樂之眷戀了。
中國的士人,或憂國憂民,或懷才不遇,或嘆命運多舛,在不盡人意的當中,「琴」便是忠實的伴侶。
#在這裡快速回復#謝謝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