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味道】 剝龍眼乾
文/吳一忠拜讀《人間福報》蔬食園地5月23日徐鏞大作「甜蜜龍眼乾」,使我感觸良多。1940、1950年代,家境貧困物資匱乏,當時的我正值年少發育,有著用不完的活力,卻有一顆填不滿的胃,如何想辦法「找東西吃」,成為生活中的大事。
暑假期間,常帶著弟弟們前往蜜餞工廠打工,負責為食物上包裝。那時的廠房設備與衛生條件相當簡陋,採用的封口方式是蠟燭火黏合封,粗糙又不安全,好處是可以隨手拈來吃,對於那個年代缺少零食的我們來說,已是相當大的誘惑!
7、8月是龍眼盛產期,我們坐在矮板凳上,低頭彎腰,透過昏黃燈光,將剝下的龍眼肉置於鐵網上炭火加溫,煙霧裊繞,味道嗆鼻,有時薰得眼油直流,待溫度平穩,才略感舒適;炭火炙熱,若是溫度過高,手指跟著薰太久,失去覺察,往往一不小心便燙著了,這時抹藥後仍續上工。
龍眼加熱後,果肉可稍微剝離,使用錐子從尾部裂縫處向上一鏟,整片翻轉後捏住摘下,就可看見透明晶亮的龍眼果肉,像極一朵花瓣。嘴饞時偷嗑幾片,嘗起來美味可口,工資卻是論斤計酬,整日下來只有新台幣4元,那是至柑仔店買幾塊花生糖就泡湯了的微酬。
龍眼乾可加在甜品裡、泡茶、煲湯、入菜,能滋養補血、調氣健身、抗衰老、增強記憶、消除疲勞、安神定志。隨著台灣經濟成長,龍眼乾已成時髦零嘴;窯燒炭烤升級為嚴選伴手禮,整盒包裝更是價格不斐,剝龍眼乾的畫面不復再見。
時值龍眼豐收期,至台南市東山區旅遊,見到屋簷下有婦人圍坐矮桌,桌旁放置一台電熱爐(已不用炭火),邊剝龍眼邊聊天,不禁勾起我回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