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 走讀月眉池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00813/594343-%E6%9C%88%E7%9C%89%E6%B1%A0%E7%82%BA%E8%AD%B7%E9%BE%8D%E5%89%8D%E6%96%B9%E7%9A%84%E9%A2%A8%E6%B0%B4%E6%B1%A0%EF%BC%8C%E4%B9%9F%E5%85%BC%E5%85%B7%E7%81%8C%E6%BA%89%E8%88%87%E9%98%B2%E7%81%AB%E5%8A%9F%E8%83%BD.JPG月眉池為護龍前方的風水池,也兼具灌溉與防火功能。圖/張廷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_pic/20200813/594343-%E5%8D%81%E4%B8%89%E6%A2%9D%E8%AD%B7%E9%BE%8D%E7%9A%84%E5%8F%A4%E5%8E%9D%EF%BC%8C%E5%90%8D%E7%82%BA%E3%80%8C%E5%9C%98%E5%9C%93%E5%A0%82%E3%80%8D%EF%BC%8C%E6%97%A5%E5%89%8D%E5%9B%A0%E7%82%BA%E6%9E%8B%E6%A9%8B%E9%A0%AD%E8%BF%8E%E5%AA%BD%E7%A5%96%E8%80%8C%E8%81%9A%E9%9B%86%E4%BA%BA%E9%BE%8D.JPG十三條護龍的古厝,名為「團圓堂」,日前因為枋橋頭迎媽祖而聚集人龍。圖/張廷鋐文/張廷鋐寅時的一場大雨讓暑氣稍減,只是還沒有逃離前一夜的高亢情緒,徹夜未眠;卯時一到趁著雨勢暫歇,索性騎乘單車向外走踏,沿著屋外的十五庄圳追著依稀穿透雲層的太陽光,進行一場壯遊。
一路上雨的味道還有些濃郁,空氣格外清新。遇上一對老夫婦,一個開啟著抽水機、一個在秧苗間挲草,夫唱婦隨的愜意生活背後似乎蘊藏著農村勞動力老化的危機。遇上一個戴斗笠的農人正為番石榴套上白色果套,看著種植數百棵的番石榴樹,日後收成歡愉的背後隱約可以嗅出農村勞動力的短缺。一路上已然不見雨的痕跡,高掛東南方的豔陽有些毒辣,只得到便利商店歇息,坐在落地窗前的座位,一邊吃著媽媽的愛心飯糰,一邊暢飲著運動飲料,凝視南來北往的人車出神。猛然向右一瞥,看見一座半月形的池塘,其後方是一片合院式的古樸建築。
這座坐落於彰化八卦台地西麓的合院式建築名喚「團圓堂」,主人為劉姓子弟並於堂前設有一座半月型池塘,稱「月眉池劉宅團圓堂」。走近池畔,可見照牆上安奉有天公香爐一座,明顯與典型的閩南式文化不同;踏入堂前的稻程,抬頭仰望,只見屋簷瓦當裝飾特殊,另有石獅型態的厭勝物安置於屋頂的中軸線上。
走進團圓堂,可見三界公爐懸吊在大廳的梁柱下,更有別於常見的福老(即福建人)習俗。於護龍之間來回穿梭,想要仔細品味這傳統建築的獨特美感,只是已然分不清楚東西南北。
沿著護龍之間行走,細數左右對稱的傳統民居,共有十三條長型建物;走到護龍尾,一位老婆婆口中喃喃有詞,虔誠準備敬品祭祀七娘媽,趁著老婆婆祭祀的空檔,以還算流利的閩南話與她寒暄幾句,才明白境內祭祀七娘媽不必準備七娘媽亭,而是準備七娘媽的金紙與麻油雞酒……言談中得知老婆婆的子女多在外地工作,唯有逢年過節才返回社頭過年,蘭月(指七月)初七這個屬於孩童的大日子,深怕小孫子受到驚嚇,只得在古厝遙祭七娘媽,希冀小孫子能平安長大。
月眉池曾經是在地居民重要的灌溉水源,用以澆灌附近的看天田;面水背山、聚財藏氣的風水寶地─
土虱穴曾孕育出清朝的歲貢生;劉姓人家人丁旺盛,曾有數百人共居於團圓堂而建造十三條護龍,並有四百多戶房間以利人居。
如今的月眉池除了成為重要的消防水源,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觀光景點。土虱穴依舊,只是曾經為官的劉家,僅能從建築物翹起的燕尾與門第前的旗桿回味昔日風光。
饒富歷史意義的護龍建築因少有人居而日漸斑駁,在地方人士的提報之下,月眉池劉宅團圓堂被彰化縣政府認定為「彰化縣歷史建築」,讓濁水溪沖積扇上難得的福老客聚落得以妥善保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