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每分逾70下恐減壽3.5至13年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心跳快慢,與壽命長短有關?繼二○一六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指出,最健康的心跳應維持每分鐘六十下左右,愈往上增加,則有減壽風險。今年七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丞駿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十年內平均心跳數「不斷上升者」,死亡率為心跳數「維持穩定者」的兩倍以上。
溫啟邦分析美兆健康管理機構一九九四年來累積近二百萬筆健檢資料,發現扣除吸菸、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剩餘數據顯示,「心跳每分鐘超過七十下,就算心跳偏快,可能會造成壽命減短」。
測量心跳方式,是平躺五分鐘、休息後的心跳。心跳每分鐘七十至八十九下,平均減壽三年六個月;每分鐘九十至九十九下,減壽八年;每分鐘超過一百下者,恐縮短十三年壽命。
慢性病控心跳 可望降死亡率
魏丞駿指出,早年醫學期刊曾報導,哺乳類壽命「與心跳快慢成反比」,哺乳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十億下,「心跳愈快,壽命愈短」。而他分析金山地區三千四百名居民,二十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快與致死率,有正相關」。
魏丞駿說,心跳變化的軌跡,與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愈快、死亡率也呈線性增加。而原本心跳很快者,若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死亡風險可望下降。
魏丞駿說,國外早有研究發現,平均心跳七十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六十下的,平均壽命少十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與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均有密切相關。慢病患者若能控制心跳,將可成功降低死亡風險。
慢性病患者理想心跳,是控制在五十五至六十下;過去藥物選擇有限,控制不易,而造成低血壓,甚至休克;近年新藥物不但可有效於短時間內降低心跳,且對血壓也不會有影響,是病人一大福音。
培養運動習慣 改善心肺功能
魏丞駿提醒,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運動習慣,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除了每天監測血壓外,更要注意心跳。
尤其是高危險群患者,即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心跳要控制得更嚴格,因為心跳大於七十下,死亡風險就開始增加。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表示,正常人透過心肌訓練,可增加心臟收縮力,心臟每一收縮,便能搏出更多血液量,代表心臟功能強大,CP值提高,可以降低心跳數,就能供應全身血液循環的量。
他認為,訓練心臟肌肉強度最好方式,是做「有氧運動」,增加心肺功能。他指出,心跳會受到自律神經系統影響,自律神經又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則讓心跳變慢。
由於運動會刺激腦部分泌讓人情緒愉悅的「腦內啡」,被視為調節自律神經的好方法,游泳、瑜伽、打太極拳、氣功、靜坐、外丹功、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兼職運動教練李婉如說,適合大眾的有氧運動,包括游泳、慢跑、快走(健走)、騎腳踏車等,為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須達到一定的心跳率,最好維持「中度」運動強度。
雖然有計算公式,但沒有人會在運動時,停下來測量心跳,之後再運動,因此,最簡單的評估方式,是以「運動時感覺到喘,卻還能夠講話,但無法持續聊天」為原則,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三十至六十分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