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風範】戰國時期的長者樂毅
文/樹兔戰國時期樂毅受到燕昭王(?─西元前二七九)重用,聯合諸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只剩齊襄王、田單領導的莒、即墨兩城。眼看燕國將把齊國毀滅的時候,燕昭王過世,燕惠王(?─西元前二七一)立,田單即時施展反間計,讓燕惠王決定改用騎劫取代樂毅的位置。在當時來說,燕惠王是一位還沒有證明自己能力、還沒有樹立自己威望的國君,樂毅則為名聞天下的軍事天才,燕惠王難免出現猜忌的心態。
樂毅擔憂被招回後將性命垂危,便趁機逃入趙國,沒多久燕惠王就因為軍隊敗北,希望復招樂毅返國效力,樂毅則寫了一封書信回覆。
這一篇書信〈報遺燕惠王書〉最聞名的一段話語,應為「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東漢末期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自比為管仲、樂毅還包含一層意義:通透事物情理的能力,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建立碩大的功業。
好鬥之心、好辯之情,人皆有之。樂毅卻保持君子風範,避免口出惡聲、惡言,甚至沒有意圖解釋些什麼。讓紛紛擾擾伴隨時間逝去,讓彼此繼續聚焦在美好的人生上面。接下來,燕惠王做出理性回應,冊封樂毅之子樂間為昌國君,往後樂毅就肩負起溝通燕、趙兩國的任務,形式上總算彌補兩人的裂痕。
生命中每一次遇到挑戰,皆要求著當事人予以回應,如何回應就代表著為人如何。回顧〈報遺燕惠王書〉一文,樂毅的性情顯係相當溫厚,無疑需要當事人長期的工夫涵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