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果實具肝毒性 食藥署明年起禁用
【本報台北訊】許多民眾為了幫助腸胃蠕動,會撿拾阿勃勒的長條果實食用,卻發生噁心、拉肚子、頭暈症狀。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則預告「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阿勃勒果實明年起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俗稱臘腸樹,每年5、6月花季盛開新黃色的花相當漂亮,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原料。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根據科學性資料評估,若長期食用有肝毒性的風險,且臨床醫師也發現有民眾自己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肝功能指是正常人的十多倍。
廖家鼎說,目前國內以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的相關產品主要為美國進口,標榜幫助排便的錠狀食品,產品數量約十多件。但國內專家團隊認為,要促進腸胃蠕動不一定需要吃阿勃勒果實相關產品,可藉由攝取蔬菜、多運動等方式達到相同目的,因此決議禁止作為食品原料。
食藥署預告阿勃勒果實自明年2021年1月1日起,不得再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廖家鼎說表示,若已上市的產品將有緩衝期,可繼續販售至產品有效日期為止,但明年1月1日起生產的食品,若發現違法添加則可依食安法第48條處新台幣3萬到300萬元罰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