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春秋】烹牛饗士
文/嚴陽東晉之時的桓溫,曾經權傾朝野,原因有二:一是他是晉明帝的駙馬,身分特別;二是他領兵打仗委實很有一套──先是溯江而上滅了成漢政權而聲名大震,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故此,他曾獨攬朝政十餘年,一度甚至有意奪取帝位。
當一個人達到這樣的位置的時候,往往會走向蠻橫與霸道,表現出個性中屬於極端的那一面。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上記載,桓溫進兵洛陽,經過淮水、泗水的時候,曾登上船樓感慨道:「讓國土淪喪,成為一片廢墟,王衍等人不能不承擔這一罪責!」此時,他手下的記室(祕書)袁宏說:「國家的命運本來就有興衰,難道說一定是他們的過錯?」
桓溫面露怒色,環顧滿座的人,講了一則「烹牛饗士」的陳年往事:「你們聽說過劉表的故事嗎?他有一條千斤大牛,吃的草料比一般的牛多十倍,可是拉起重車走遠路,就連一條瘦弱的母牛也不如。魏武帝進入荊州後,把大牛殺了來慰勞士兵,沒有人不叫好。」
桓溫話中提到的王衍,是西晉末年的朝廷重臣,也是篤好老莊學說,當時影響很大的名士。此人位高權重,曾經做到司徒(相當於宰相)的位置上。儘管如此,此人心裡卻又藏著私心,將國家利益放在腦後,自身安全放在首位,讓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荊州、青州刺史。更為荒唐的是,永嘉五年(三一一年),東海王司馬越去世,王衍奉其靈柩返回東海,途中為石勒所俘獲。王衍在與石勒交談時,仍推脫責任,並勸其稱帝,以致石勒都聽不下去了,最終命令手下將他活埋。
有鑑於此,桓溫認為王衍等人必須對西晉亡國之事負責,是有道理的;但是,當袁宏表示,不能把責任全都推在王衍們的身上,桓溫大怒,拿劉表的故事恫嚇與威脅袁宏,那就錯了,並且是大錯特錯。
西晉之所以亡國,如果說王衍們有一定的責任,那麼,任用他的人——皇帝是不是更有責任?因為「用人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把所有的責任推給下屬,不僅不是實事求是,而且也無法起到警示後人,避免前車之覆的作用。
這些道理並不複雜,我們懂,玩政治的桓溫肯定也懂。不過,儘管懂,他卻不能不裝糊塗——誰敢把責任推向皇帝?雖然說西晉王朝已經成為歷史,那些前朝之人無法與他較真,但是,當朝的皇帝一旦聽聞類似的觀點,一定會很不開心。萬一龍顏大怒,掉腦袋一類的事兒也是可能發生的。當然,鑑於桓溫這時候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特別,皇帝即便想動他也沒這個膽,所以,更有可能的是,此時此刻他的自我感覺極好,根本無法想像有人居然在公共場合與之抬槓,拂了他的面子。所以,接下來他借劉表的故事,要對袁宏適度敲打,順便警告其他人,也就成為必然之事了。
袁宏不是那條劉景升養的千斤大牛,桓溫的話的含義他是能夠理解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士人的他也是膽量有限的,只能選擇閉嘴——《世說新語》上對於桓溫話出口之後大家的反應是:「四座既駭,袁亦失色。」而我們能夠想像的是,從此之後,桓溫的話一旦出口,只會贏得一片熱烈的掌聲,再也不會有人跟他抬槓。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