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祭祖十二菜碗 請祖先保佑子孫吉祥
清明節是台灣重要的民俗節日,也國定假日,在這個日子,家族內的所有子孫都要祭拜祖先,接著幫祖先的安眠之處做清理。而在祭拜祖先使用的祭品也很講究,其中較為隆重的「培墓」會使用十二菜碗。台灣地區的掃墓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的「掛紙」也稱為「掃墓」,只需準備米糕、糕餅,家族子孫先將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清乾淨後,再將墓紙以石頭壓在墓碑、墳頭之上,象徵替祖先修繕房屋。另一種是比較隆重的「培墓」,通常是家中有大事須向祖先稟告,可能是家中有了新成員,或是新墳的前三年,就必須「培墓」。通常會準備三牲或五牲,加上十二碗菜祭拜祖先。按照古禮,祭祀神明、祖先,都會使用到菜碗,但是菜碗裝的品項內容有所不同,十二碗代表最隆重的禮節,當然也能看到二十四碗、三十六碗的情況,但較少見。十二菜碗的品項其實葷素不拘,大多會選擇帶有吉祥之意的食物,例如豆干代表子孫升官發財、蘿蔔代表好彩頭、魚丸代表子孫能成為民意代表、魚乾代表年年有餘、芋頭代表子孫滿堂、土豆代表子孫到老都不必為生活煩惱,其他如發糕、米糕、芹菜,都有其代表的意義,只要能做出吉祥的聯想,基本上沒有什麼特殊禁忌,在幾個碗中放上先人生前愛吃的食物,也是常見的作法。拜祖先的供品依據區域性的不同,準備的品項也不一樣,但不變的是我們對於先人的孝敬之心,每個家庭或許準備的供品都不同,但能在清明節這天好好的與家人團聚,是一件值得開心且學習傳統習俗的好時機。(編輯:黃彥昇)資料參考:臺灣大百科全書-菜碗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祭祀供品釋疑
宗教知識家線上百科-菜碗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