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拐彎抹角 的真諦
拐彎抹角,是說某人講話、做事不直截了當。有點責備的意味,更多的是不滿,不滿行事、說話不能一次到位,總要轉個彎兒似的,讓人弄不清真相,是人們常用的負面口頭句。據考證,最早出現「拐彎抹角」的記載,是在元朝,劇作家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的劇中:「轉彎抹角,可早來到李家門首。」如今,秦簡夫其人的生平已不可考;但以「東堂」之劇出現在元至順年間旁敲,可大膽推斷作者應該是西元一三三○年前後四十年間的人物,距今有七百年歷史。後世大量廣泛又普及使用此句後,竟演變成了謎語──不走直路或是多種的歇後語,如:九曲橋上散步。
然而,拐彎抹角的真義到底為何?曾走訪距安徽省黃山市三十五公里之遙,據稱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呈坎村,村中各朝、各代建物林立,保存良好;建物與建物間即為巷道,狹隘,僅容一人通過;又左右縱橫交錯如迷宮,故又有人稱為八卦村,寓有易進難出之意;在戰時,亦有難攻易守之效!
幸我有請當地耆老為導,進退無憂。惟行至一轉角處,耆老停步,介紹這就是真正的「拐彎抹角」:原在轉彎處成直角的建物,刻意削去了直角,變成了兩個如馬蹄形的銳角。耆老不善解說,僅說:如此巷道就可以通過轎子、馬匹或極大件物品……是善良公益的代表,是為他人著想的義舉。
偶亦有直角的建物改砌為橢圓型,我立在這些「拐彎抹角」的活證據下,不覺瞠目,又彷彿遭到一記棒喝。其實是家主人的犧牲,把原本方正的家屋費工費料地改建,另外抹平、砌築。
因此,當再讀:「轉彎抹角,可早來到李家門首」,就豁然開通了!因為有轉彎抹角的地方,空間加大了,馬匹可以通過,自然就節省時間,可早來到……符實情又合邏輯。遺憾的是我們後人,把這句詞用擰了,且錯擰了數百年,還渾然不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