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抗戰中國國際通訊照片(7-6) 大後方的生產活動
隨著戰爭陷入僵持,日軍對中國的抗戰採取經濟封鎖的政策,尤其占領廣州以後,東南沿海的港口都置於日軍的掌控之下,使得中國無法從海外輸入武器、戰略物資以及生產機器。對於落後的中國而言,經濟封鎖不僅意味著精良武器的短缺,也代表著糧食的不足。日軍盤算,只要中國軍人、百姓陷入飢餓,中國的抗戰便無以為繼。為了突破經濟封鎖,國民政府推動了一系列振興工業的計畫,針對中國落後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條件,規畫了產業合作社的運作模式。由政府提供信貸,生產簡易機器以及協助建立供銷合作社,讓農民在不增加負擔的情況下,有效地增加生產與銷售,不僅改善家庭生活,更突破日軍的經濟封鎖,從而充實了抗戰的實力。
大後方的生產活動是中國抗戰重要的後盾,是廣大的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中用雙手報效國家的方式。也由於他們的支援,數百萬的中國軍人和敵後游擊隊才能免於後顧之憂,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大後方生產活動的影像所記載的抗戰史,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戰場上直接的拚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