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 古人避諱荒唐多
文/侯興鋒在古代,作為子女或者後輩,不能稱父母與祖父母的名諱,是一種很頑固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對於不識字的人還好,因為不用讀書作文;但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卻是為難不堪。於是為了避諱,古代的讀書人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非常荒唐的事情。
在大史學家司馬遷的皇皇巨著《史記》中,我們找不到一個「談」字,因為「談」是他父親的名字。有一個人叫「趙談」,司馬遷竟在著作中把他的名字改為「趙通」。同樣,《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必須避開他父親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們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個「泰」字。
北宋時期的蘇軾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他祖父的名字叫「序」。作為文章大家,題詩作文必須寫很多序,他若用「序」這個字,便是對祖先不恭敬,為大不孝,於是蘇軾只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稱之為「引」。還有一位詩人李翱的父親名叫「今」,所以,此位詩人在詩文中就必須用一個古字代替這個普見的字「今」,或者該用「今」字時,就改用其他的字。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別人讀到他的詩文時,常常會讀到一些錯別字或者詞語不通之處,一問本人,才知道都是因為避名諱導致的結果。
當然,說到受避諱影響最大的,還要數唐代詩人李賀。青年時代的李賀,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但李賀的競爭者毀謗他,說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不得舉進士。當時朝中,比較愛才惜才的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說法,鼓勵李賀應試。但,無奈禮部官員昏庸迂腐,堅決不予答應,導致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其最終一生碌碌無為,經人推薦,僅做過三年的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二十七歲就死了。
其實,不僅是一般讀書人,就是作為皇帝,有時候也會在這方面犯了禁忌。一次,某位皇帝一時沒記清楚,在給一座亭子賜名時都題好了牌匾,忽然又想起來犯了一位祖輩的禁忌,誤用了祖先之名。身為皇帝,當然是不會懲罰自己的,只好立刻命人砸掉牌匾,重新改換。
追根究源,這種禁忌最初是由禁寫當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的。科舉考試時,考生的名字之中若有一個字與當朝已駕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則會被逐出考場,不予考試。可是皇帝通常總是稱年號或謚號,而不稱名字,所以就有不少考生忘記了皇帝的名字,還真的被逐出考場,喪失了考試資格,從而失去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改變了人生命運。
後世看來,這種因為避諱而扼殺人才的做法,真是荒唐至極。
推推~~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推推~~感謝大大無私分享 感恩~~繼續努力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