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潛意識 隱藏焦慮祕密
【本報台北訊】廣泛型焦慮症是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並經常引發睡眠問題,「焦慮症」是已經失控的焦慮,因為會合併生理症狀,如失眠、肌肉痠痛、易怒、專注力下降、記性變差,時間拖愈久,生活品質就會變差。精神科醫師建議,如果感受到痛苦就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心理諮商+吃藥
雙管齊下
一般來說,當患者確診有焦慮症問題,治療方式可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開業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認為,患者可以選擇雙管齊下,生理問題交給精神科醫師,以藥物解決;心理治療則可透過夢的解析或潛意識,回溯成長歷程,找出焦慮來源,調整思考方式,讓整體治療效果更加分。
林萃芬分享,不要小看解析夢境或潛意識的效果,「雖然已忘記某個恐懼的經驗,但焦慮卻是會留下的。」過去曾遇到不少有焦慮症的民眾,是因為一歲以前一個極度恐懼的畫面或片段,才會無故焦慮。諮商心理師也能提供、教導患者「放鬆」技巧,藉由放鬆降低焦慮發作。
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克服焦慮相關疾患的心理治療法,稱為「系統減敏感法」。林萃芬解釋,該療程將恐懼從「最害怕」到「最不怕」分成十個狀況,從最不害怕開始嘗試接觸,如遇到怕蛇的患者就先讓他看蛇的照片,再到動物園觀賞蛇,甚至嘗試觸碰蛇,若在某階段失敗,就要回上一階段重新開始。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服用抗焦慮症錠劑,能快速見效,但因為藥物依賴,不建議長期使用;另一種是服用可增加血清素的藥物,可以治好焦慮症,但發揮藥效時間緩慢,要三至九個月療程,過程卻容易有腸胃頭痛不適,患者容易放棄。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抗焦慮藥物也就是苯二氮平類,能迅速減緩急性焦慮,達到放鬆。但因為藥劑作為安眠藥,可能影響注意力,服藥後執行精密機械如開車等,或者是過馬路都需要特別小心。尤其過去沒有服用過的長者,可能增加失足風險,自身及家屬須留心。若擔心抗焦慮藥物依賴,也可與醫師討論使用抗憂鬱藥物。
焦慮嚴重持續
應考慮就醫
精神科治療焦慮症的方式不僅有藥物,若患者擔心抗焦慮或助眠藥物依賴,微電流刺激療法是值得考慮的選項。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微電流治療是一種以電流調節腦功能的治療,美國精神科已使用該療法治療焦慮症長達三十五年,儀器近期引進台灣,醫療儀器已通過我國食藥署適應症,未來值得期待。
張家銘強調,焦慮是常見現象,不影響生活品質,其實可以不用服藥物,但「焦慮」嚴重持續,甚至已經開始影響生活,就應該考慮就醫。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沒有哪種療法最好的說法,甚至有時需適時配合使用,尤其醫療持續進步,有愈來愈多新的藥物或心理治療可嘗試,建議多與醫師討論。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