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行誼】宋仁宗拒絕文飾
做皇帝的喜歡聽真話、實話的不多,因為真話往往比較難聽;反之,假話、空話雖然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一無是處,甚至帶來災難,可因為它們可能讓做皇帝的心花怒放,至少也可以讓人省心,所以,愛聽的人似乎更多一些。歷代皇帝中,有一位愛聽真話、實話的皇帝——宋仁宗。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雜志二》中,講了這樣一件事:慶曆年間河北發大水,宋仁宗問一位官員:「河北水災情況如何?」那位官員回答:「懷山襄陵。」宋仁宗又問:「老百姓怎麼樣?」那官員回答說:「如喪考妣。」 宋仁宗沉默了。退朝後,宋仁宗招來有關人員說:「今後武官上殿奏事,一定要有話直說,不能在文辭上過分修飾。」
當地方上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作為一個心中裝著老百姓的國君,惦念著災情、惦念著老百姓是很正常的事。而他招來對於相關情況有一定了解的官員詢問,其目的也是十分清楚的:在具體了解情況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但是,那位官員的回答顯然太過斯文了,也可以說太過模糊了:懷山襄陵——大水包圍山岳,漫過丘陵,形容水勢很大或洪水泛濫;如喪考妣——好像死了父母那樣悲痛,借以形容非常傷心和著急。這能夠讓宋仁宗建立起相關災情的具體概念嗎?不能,又如何決策、紓解民難?
那個官員為什么要文縐縐地描述災情?在皇帝面前賣弄一下自己的墨水,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還有可能,他這樣做是為了想讓皇帝能夠安心一些、少一些焦慮?我以為它們都是有可能的。
同時,毫無疑問的是,這樣做可能耽擱了正事,也不可能真正地讓宋仁宗安心:相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宋仁宗是相對賢明、愛民的皇帝,這樣的人,自然不太可能因為臣下的刻意關心與掩飾,對這樣重大的事睜隻眼閉隻眼放它過去的。
或許也正是因為宋仁宗喜歡直來直去,所以,在他的治下,出現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敢於說真話、說實話的清官——包拯。而這,是不是應了那句老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