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冬季癢 避免5項錯誤習慣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每到冬季,不少人的皮膚變得又乾又癢,「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莫名所以、抓個不停的結果,導致皮膚脫屑、發紅、破皮、刺痛,白天工作與晚上睡眠都受影響。皮膚科醫師指出,不少民眾以為「只要多擦乳液就會好」,殊不知「聰明保溼還不夠」,唯有避開五項錯誤生活習慣,才可遠離「冬季癢」的威脅。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表示,冬季因皮膚乾癢就診的「冬季癢」患者,比夏季多出三成;近年來天氣變化多端,從一年四季到「一周四季」,甚至「一日四季」的變化,都造成溫度、溼度的落差變大,加上空氣汙染,都使得人的膚質,變得更加敏感,俗稱「冬季癢」患者,年齡也呈下降趨勢。
趙昭明說,一旦冬季低溫,溼度又不足,皮膚因油脂、水分不足,就容易在小腿前脛、上臂、腹部、背部等部位,出現乾燥發癢症狀,進而引起脫屑、龜裂症狀,一般稱為「冬季乾癢症」或「缺脂性皮膚炎」。
改善乾癢
擦乳液不一定會好
他指出,不少人都將「癢」與「乾」畫上等號,認為只要「保溼」,多擦「乳液」就會好。其實,並不盡然。他歸納了五項錯誤習慣,提醒人們多加留意、調整,免得冬季癢症狀更嚴重。
一是「高溫熱水沖洗沐浴」,會使皮膚表面油脂流失、水分蒸發更快,皮膚嚴重缺水;二是「用力搓洗皮膚」,想將皮膚徹底洗淨,卻適得其反,破壞了皮膚自我保護的能力。
三是「只注重保溼」,保溼固然重要,但對已出現乾癢症狀肌膚,只擦一般保溼乳液,無法抑制搔癢問題,尤其是忽略重要關鍵「消炎與紓緩搔癢」,反而放任乾癢肌,變得更加嚴重。四是「穿不透氣緊身衣物」,尤其是尼龍材質或有鬆緊帶的衣物,容易刺激皮膚、加重不適症狀。
五是「飲食作息不正常」,如果三餐偏好重口味,又經常熬夜或吃消夜,想要擁有健康肌膚,無異緣木求魚。
趙昭明說,除了就醫採取急性短期藥物治療外,更要注意長期自我保養。尤其皮膚一開始出現輕微搔癢症狀,之後會愈抓愈癢,很容易將脆弱皮膚抓出傷口,導致感染發炎、皮膚紅腫。
他強調,對乾癢肌來說,一般乳液僅有保溼作用,效果有限;建議選擇「油水比例適當」、「含紓緩乾癢成分」的乳液,才可緩解因乾燥引發的皮膚搔癢。
傳統、手工皂
皆含界面活性劑
「冬天皮膚容易乾,使用手工香皂比較溫和。」開業皮膚科醫師游懿聖表示,門診患者的認知,其實跟事實有差距。她說,如今隨便上網搜尋,就會發現「界面活性劑」幾乎與「石化工業產品」、「環境汙染源」畫上等號,人們很容易將界面活性劑「妖魔化」。
游懿聖說,皮膚科教科書都鼓勵溼疹、異味性皮膚炎患者,使用凡士林為基底,充當保溼劑,「凡士林」本身,就是「石化產品」。其實,只要是有洗淨力的,不論傳統肥皂、手工香皂、高級精油皂等,通通都含有界面活性劑。
如果基於環保,減少石化產業造成汙染,提倡使用天然成分香皂,對正常皮膚而言,無可厚非。然而,若針對敏感性皮膚、異位性皮膚炎、溼疹,仍一味鼓吹手工皂優點,又不使用含消炎、抗組織胺等藥性成分止癢消炎乳膏,那就矯枉過正了。
游懿聖強調,天然的植物果實、花粉、昆蟲等,也常是造成皮膚過敏的原因,所以並非「天然的」就不會過敏。天然保養品,不見得適用於每一種皮膚,大量生產、合成的清潔劑,也不見得就傷皮膚、易致敏。每個人膚質不同,適合產品也不同,個人若無從判斷,不妨請教皮膚科醫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