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究】放風箏
在台灣,每每在立秋之後,在河邊或空曠的場地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各式風箏,隨風飛翔於晚霞中,增添一些秋色。台灣有俗語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即形容往昔秋時風箏的盛況。放風箏可以使人回憶童年的往事,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順利地將自己親手製作的風箏送到天空,會生起一種創作的滿足感,是老少咸宜的運動。
台灣的風箏繼承了福建風箏的形式,其後面均裝有竹皮薄片削成弓狀的「輦弓」,飛翔在高空時,會因風吹觸而鳴響,其音調輕盈而優雅,俗語所謂「滿天哮」就是此謂。
風箏的設計,左右上下均有其適當的比例,始能飛得起來,然而其外型則完全看各人的創造,有平面式的,也有立體式的,更有人把風箏做成各種幾何學圖形或動物的形態,例如八卦、蝴蝶、菱形、小八仙(兩個方形交疊成八角形)、蜈蚣、老虎等。
過去台灣的風箏均有尾巴,尾巴的作用,是求平衡,而且還用它來把風箏頭壓抬起來「吹」;光復後,大陸各種形式之風箏傳入,也有無尾風箏出現,而且飛得很高,又很穩。
各種風箏之中,最不容易紮的,便是蜈蚣風箏了。此種風箏,使用三條細繩,套連數十片面盆大小的飛翔片,每一大片就是蜈蚣風箏了。此種風箏,必須保持一定仰角,才會騰空而起。最長有200呎(約40多節),飛高3500呎,最大仰角85度,當它飛起來,橫在天上仰首擺尾,真像一條活的大蜈蚣。
放風箏除了競爭造型之優美外,在鄉下多以「風箏相咬」(鬥角)為快事。大風箏當然容易打勝小風箏,但小的也可以利用戰術,掠斷對方的尾巴,或咬定對方的線,使其無法飛翔而墜落。
在都市所能看到的風箏,操縱者往往大人多於小孩,而且規模亦較大,所以「風箏相咬」的鬥角就少見了,不過,不管大人也好,小孩也好,把風箏放高,任由它飄上天去與飛鳥一比高低,總是一件非常富於詩情畫意的玩藝。
感謝分享好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