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探究】趣話五虎大將
《三國演義》裡,蜀漢陣營有五位能征慣戰的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封這五人為五虎大將。五虎大將,又稱五虎上將、五虎將、五虎、五虎臣;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五虎大將之說,陳壽的《三國志》只是把關羽五人並列合為一傳。後來由於小說和戲曲的傳播,民間才有了五虎大將的說法,到清朝編纂《四庫全書》時,才把五虎將收入。相應的,在曹魏陣營也有五位大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這五位為何沒被稱作五虎大將呢?筆者覺得有兩個原因,其一,《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五子良將如果也稱五虎的話,就顯不出關羽五人的雄武了;其二,五子良將戰力確實比五虎大將稍差,尤其于禁被關羽水淹七軍,兵敗被俘。可見,在羅貫中和廣大讀者心目中,五子良將是不如五虎大將的。
自《三國演義》開端,「五虎大將」成了香餑餑,化身為古典小說和歷史上乃至文化上的一道道獨特風景。那麼,究竟還有哪些「五虎大將」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
《水滸傳》裡,水泊梁山有自己的馬軍五虎將,乃大刀關勝、豹子頭林冲、霹靂火秦明、雙鞭呼延灼、雙槍將董平。梁山的對立面曾頭市也有「曾家五虎」:曾塗、曾密、曾索、曾魁、曾升,五人是曾頭市的五位公子,武藝也是相當高強。可惜,五虎沒能跟五虎將正面交鋒,就紛紛隕落,看來這「曾家五虎」也只是「曾經」的五虎,跟梁山五虎將不可同日而語啊。
《狄青演義》中,狄青、石玉、張忠、李義、劉慶為五虎;《大明英烈傳》裡,稱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為明朝「開國五虎將」;而隋唐小說中,單雄信、秦瓊、王伯當、程咬金、羅成號稱「瓦崗五虎」;《呼楊合兵》裡以呼延雲飛、楊懷玉、孟通江、焦通海、高英為五虎將。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裡也有五虎上將,大致有兩種說法,前期是劉峙、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後期則指薛岳、胡璉、陳明仁、孫立人、王耀武。
有意思的是,上世紀七、八○年代香港娛樂圈還出現了「無線五虎將」和「溫拿五虎」。前者是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梁朝偉和湯鎮業,在影視界炙手可熱;後者是譚詠麟、鍾鎮濤、彭建新、陳友和葉志強,在樂壇呼風喚雨。關羽等人若泉下有知發現此事,不知作何感想?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