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間】土地公
文/梁純綉我很喜歡「社」這個字,它由「示」及「土」二字合成,土為土地,示為神事,土神為社;而漢人群居之處就看得到土地公廟,所謂「田頭田尾土地公」,指的就是它的普及性。
現今在的土地公廟,材質除了水泥,還鑲以磁磚或大理石,而且是彩色版的;五○年代則只是用幾塊石頭堆砌成ㄇ字型,只要合掌向神明稟告,就是一座土地公廟了,外表雖簡陋,卻是百姓心靈的寄託。
記憶中,祖母每天早晚都會到土地公廟,先掃地,接著奉上熱茶、點香,然後對著一臉慈祥的土地公喃喃傾訴,所說的無外乎是祈求家人平安。有一回,祖母養的鴨子不見一隻,走失還是被偷?心裡非常焦慮,請示土地公的結果是鴨子自己會回來;第二天,鴨子果然回窩了,祖母直說,都是土地公的保佑。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土地公廟蓋在田間的稱之「田頭伯公」,農民在茲念茲的就是古物的豐收,所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要祭拜「伯公」。農業時代,物資普遍貧乏,除了逢年過節可以嘗到肉味,如果還想要讓肚子有「油水」,就只有指望祭拜「伯公」的時候了。
當時的供品,都是採用「三牲」(三層肉或雞、豆干、白煮蛋),沒有人用水果祭祀,祭祀完畢之後的三牲,就可稍稍安撫老老少少的五臟六腑。
除了田頭伯公,還有庄頭伯公、庄尾伯公、水頭伯公、水尾伯公等,望文生義即可知土地公的管轄範圍有多大,以及百姓如何仰賴祂的庇祐。
做生意的人,一般會在農曆初二及十六祭拜「庄頭伯公」,也稱「做牙」,期盼財源滾滾。到了十二月十六日,是土地神的年終牙祭日,商家藉此犒賞員工終年的辛勞,宴請員工,即所謂「尾牙」,直至今日仍是華人圈子裡的大事。
土地公就是地方上的守護神,歲歲年年堅持崗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