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林覺民與妻訣別
文/王文隆參加革命工作,得隨時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理準備,個人的生死或不足惜,但家人的感情卻難以割斷,有些還透過文字成為後世雋永的名作,受人誦讀,恆久流傳,不僅常在各種文集中出現,也會出現在教科書中。最令人讀後動容的,大概要屬三二九黃花崗之役犧牲的林覺民所留下的〈與妻訣別書〉了。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情感漫溢紙上,讀之天地同悲。
林覺民,福建閩侯縣人,與清末舉人陳元凱之女陳意映結婚,婚後於一九○七年前往日本東京留學,進入慶應義塾大學攻讀哲學,留日期間受革命同志的啟迪,加入了同盟會。
然而,林覺民之所以有機會親身參加革命,提筆寫下這麼一篇感人肺腑的絕筆,其實有著一段與台灣的緣分。
同盟會於黃花崗之役規畫之初,缺乏經費,遂四處募款籌錢,其中由美洲同盟會徵募了七萬七千元,英屬馬來亞與海峽殖民地及荷屬印尼徵募了八萬餘元。參與同盟會台灣分會的台籍聞人,板橋林家成員林熊徵聽聞此事,慷慨解囊,捐助革命資金三千日圓,這在當時也是一筆大錢。就是這麼一筆資金,使得人在日本留學的林覺民,在黃興的安排下,有機會買到船票,乘船前往廣州參與黃花崗之役,留下這麼一篇充滿著對愛妻情意的遺稿。
參與黃花崗之役的青年人相當多,許多是來自南洋的華僑。起事部隊在黃興的帶領下,攻進兩廣總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提前開溜,使得革命軍撲了空,在清兵的反撲壓制之下,許多革命者遭難或是被俘,起事以失敗坐收。林覺民在戰役中受傷被捕,經清庭審訊後就義,年僅二十三歲,留下懷著身孕的妻子陳意映,以及這一封傳誦百餘年的深情遺書。
這一封淒美的遺書,不僅收入兩岸三地的國文教科書中,成為學子必讀的選材,也在民歌時代裡,藉著李復建所演唱的〈意映卿卿〉,及齊豫所演唱的〈覺(遙寄林覺民)〉兩首歌,成就了林覺民與陳意映兩人的時空對話。
與林覺民一同就義的,還有其他八十五名志士,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只是安葬在黃花崗的僅有七十二人,故通常以七十二烈士墓稱之,該處目前亦是大陸當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黃花崗之役除了南洋華僑與海外的留學生投身其中之外,也有來自台灣苗栗的羅福星,以及台南的許贊元,他們幸運地沒有在戰役中死難,但與林熊徵所挹注的捐款一般,是台人從未缺席中國革命運動的鐵證。
謝謝大大提供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