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醫學密碼 經寵物感染之常見傳染病
貓抓病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是一種新興的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其致病菌為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係於1992年首次被科學界分離及證實。本病最早在1950年被發現,因其為經由貓抓傷或咬傷所造成的感染,而命名為貓抓病。貓抓病雖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疾病,但並不常見。病例多好發在小孩及較年輕的成人身上;大多發生在夏末、秋季及冬季月份。
台灣地區在1998年首次有病例的通報,目前每年約有15-30個確定病例。貓抓病的潛伏期為2-6週。寵物飼養者、獸醫、5歲以下孩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為此病高危險群。一般健康的人感染本病通常不會有什麼臨床症狀,少數會有發燒、咬傷部位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咬傷傷口形成紅色丘疹等情形。
但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要特別注意,因其可能會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傳播途徑
家貓(Felis catus)是主要的帶菌者,但帶有致病菌的貓並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貓和貓之間可經由貓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傳播病原,一歲以下幼貓或在收容所的貓較容易受到感染。
一般而言,人類病例中有超過90%感染者係經由帶菌貓隻的咬、抓或舔舐傷口等途徑,將致病菌傳染給人;此外,接觸狗、猴、兔、雞及馬等動物也有可能感染,而貓抓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
防治方法
1. 貓抓病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的疾病,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多半不給予藥物治療也可自行痊癒,但症狀有可能持續三週或更久,給予口服抗生素Tetracycline或Erythromycin治療則有不錯的預後。而對免疫力不佳的患者,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中樞神經系統與肝脾方面的症狀。
2. 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維持乾淨的飼養環境,如限制外出等,並且做好貓的跳蚤防治措施。鼓勵定期帶寵物至獸醫院接受定期體檢,來預防及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體外寄生蟲。
3. 應避免與貓玩耍時發生被抓傷或咬傷的情形,但若不慎遭到貓的抓傷或咬傷,要立即以流動的水及肥皂清洗傷口。此外,也不要讓貓咪舔到傷口,以免致病菌經由傷口的裂隙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