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醫學密碼 -- 沙門氏菌感染
當感染症狀嚴重中到腸穿孔的階段時,就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敗血症。此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或造成肝膿瘍、肌肉膿瘍、骨髓炎等。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一旦有細菌跑出腸道以外的合併症出現,治療時間較長。一般而言,在經過適當治療之後,高燒和腹脹等症狀會陸續改善,少數病人還會有持續的慢性腹瀉,也比較容易營養不良。非傷寒沙門氏菌是在台灣引起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病菌,常見於老人、抵抗力較差者、和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一般好發於夏天,但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行,且病例似乎逐年增加,可能是氣候溫暖加上環境衛生惡化所造成。一般在吃入汙染物後6到72小時出現症狀。輕則黏便、水便、腹痛、發燒、頭痛;重則血便、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非傷寒沙門氏菌還可能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帶菌者,腸壁、膽、泌尿道均是其隱藏的地方),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一至二個月之久,造成公共衛生的問題,在病人體力變差或病毒感染時,可能會再發病。
預防方法
1. 注意飲食衛生。非傷寒沙門氏菌會寄生在人類以外的宿主身上,包括許多家禽家畜甚至爬蟲類,而雞糞汙染的「雞蛋」與「蛋殼」,是大家常接觸卻易被忽略的感染源。如果從養雞場買回的雞蛋,沒有清潔就放入冰箱,很可能汙染到其他食品。所以最好買「洗選蛋」,可除掉大部分細菌,降低感染的機會。另外,喜歡吃生蛋或半熟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假如蒼蠅沾過病人的糞便或含菌的雞糞,再沾到我們的食物上,就可能會致病。此外,鮮奶、魚蝦、火腿、小寵物(如小烏龜)…等都是主要感染來源。
2. 勤洗手。 沙門氏菌腸炎雖然可怕,卻可以預防,餵食寶寶前自己一定先洗手等,均可達到預防效果。
3. 慎重處理病人排泄物。
4. 食物要加蓋以防蠅蟲汙染。
5. 飲用水要煮沸或經氯消毒。
6. 如果不幸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應立即找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