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醫學密碼--大腸桿菌可怕嗎?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疫情資料顯示,自今年4月25日在德國通報首例大腸桿菌中毒事件(E. coli O104),在短短一個多月間,歐洲至少有10個國家(德國、西班牙、荷蘭、丹麥、瑞士、瑞典、波蘭、英國、奧地利、挪威、芬蘭、法國)出現中毒病例,截至6月15 日,中毒人數達3,000人,其中出現嚴重腎衰竭症狀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有760位,死亡人數達36人。涉嫌食品包括西班牙的黃瓜,歐洲的黃瓜、萵苣及蕃茄,德國生產的豆芽菜類。聽到這些消息,民眾一定感到恐慌,不知所措,不禁要問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是甚麼致命的微生物?它會引起什麼疾病?要作何種防護措施才能避面受到侵襲?何謂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學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簡寫為E. coli)是人和動物腸道中很重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於大腸內。是一種兩端鈍圓、能運動、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瀉外,一般不會致病,能合成維生素B和K,對人體有益。每個人每天平均從糞便中排出1011到1013個大腸桿菌。大腸菌群是好氧或兼性好氧,在水淨化和汙水處理領域,常用為檢查水源是否被糞便汙染的標誌,其測量標準為大腸菌群指數。
大腸桿菌(E. coli),是一種在人體和溫血動物腸道內常見的細菌,大多數的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然而某些菌株,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引起嚴重的食因性疾病,其中O157:H7 血清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最具破壞力。台灣地區於2001 年曾發現1 例病例,之後就未再有確定病例報告。近十年來大腸桿菌O157型在日本、美國、香港曾引發無數恐慌。此次引發德國嚴重疫情的罪魁禍首大腸桿菌O104型雖不是大腸桿菌O157型,不過他是與大腸桿菌O157型同歸屬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一般卻很罕見成為致病原。這次在德國發生,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不僅蔓延迅速,且感染的族群集中在20歲或20歲以上的成年女性。
致病機轉
一般情況,感染到大腸桿菌可能不會造成症狀,但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有可能會導致疾病:(1)當細菌離開腸道進入泌尿道可以導致感染,若由新婚期間,因性交導致細菌進入膀胱而感染,這時被稱作「蜜月膀胱炎」。尿路感染雖是以女性較為普遍,但兩性都可能感染。廁所若不衛生會升高感染機率,其它因素如女性懷孕,男性前列腺肥大都會增加感染的危險性;(2)當細菌經由潰瘍處穿孔進入腹腔,會導致致命性的腹膜炎感染;(3)大腸桿菌的某些株具有毒性(其中一些類似導致痢疾的毒素),可以導致食物中毒,這通常是因為食用了被污染的肉類(通常是屠宰過程或儲藏販賣過程中的污染所致,加上食物未完全煮熟無法殺死細菌)。(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