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醫學密碼》傳染性疾病傳染途徑(下)
傳染性疾病可經由人與人間、人畜間以及非自然途徑傳播給其他人。傳染性疾病傳播的方式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傳播。直接方式包括直接接觸或飛沫散播。直接接觸可經由接吻、皮膚對皮膚的接觸、性交而發生。直接傳播也可透過接觸已寄生有感染微生物的土壤或植物,例如接觸土壤可以導致一些黴菌性疾病。飛沫傳染是指由講話、打噴嚏或咳嗽產生的傳染性空氣微粒,然後在數呎內傳染給易感受的個體。間接方式可經由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將病原由已感染者帶給其他人。生物性間接傳播包括蟲媒如蚊子、跳蚤、蝨子、硬蜱等。病原可經由單純的機械性方式(如蒼蠅以附足攜帶痢疾桿菌)以機械性傳播,在這傳播過程中病原在媒介中並不增殖或發生生理變化。之外,與機械性傳播方式相反的是,在傳播給新感染者前,病原會在蟲媒體內進行一部分生活史,在蟲媒體內生長複製,蟲媒是作為中間宿主及傳染模式,例如瘧疾在瘧蚊身體內會發生複製,增殖的作用。
四、傳染病的隱性散播者
判斷接觸的人是否受感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被感染者是否產生疾病。但被感染的人若沒有症狀產生,這時候要作判斷就要利用血清學檢查。 如果某個人體內帶有某一病原,具有傳染力,但他本身沒有臨床症狀,我們就稱這個人是帶原者(carrier)。一個人因為曾經受過某種病原體的傳染,或者他已經有打疫苗,身體已產生抗體,當他再次暴露於此病原體時就不會再發病,我們稱這個人為已具免疫力(immune)。帶原者可以分為無症狀帶原者、潛伏期帶原者、恢復期帶原者及慢性帶原者。這些帶原者都有機會將病原傳染給其他人。從疾病傳染的觀點來看這些人更加危險,因為帶原者自身並不認為已被感染,以致不會特別留意預防將病原傳染給他人。有症狀的人通常較不會感染給他人,因為他們較有可能被診斷出來並已接受治療,因而減少與其他人接觸的機會。
1.無症狀帶原者(asymptomatic carrier):得到感染但沒有症狀的個案,這樣的個案在許多疾病占有相當的頻率。例如小兒麻痺症患者,100個受到感染的個案中,有5位是具小兒麻痺症狀,而其他95位雖然已感染但沒有感染症狀產生。
2.潛伏期帶原者(incubatory carrier):感染後尚未出現疾病症狀及徵候前,就稱為潛伏期帶原者。有些疾病沒有潛伏期帶原者,但有些疾病帶原者可能在疾病出現之前存在數個月就有感染力。如 B型肝炎,在患者出現黃疸前3個月就具有傳染性。
3.恢復期帶原者(convalescent carrier):在經歷急性疾病臨床症狀期後的一段時期,患者仍具有感染力,這時的病人被稱為恢復期帶原者。許多疾病中,有少部分患者在恢復期期間仍具有感染力,例如使用不適當藥物治療的傷寒病人,會增加病人成為恢復期帶原者的可能性。
4.慢性帶原者(chronic carrier):是指被感染後持續帶有病原達數月或數年者。這個情形常出現在傷寒、病毒性肝炎及志賀氏桿菌性痢疾等病人。一般而言,受感染的患者成為慢性帶原者的比例相當小。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