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醫學的密碼 傳染病疫情為何要分級
相信許多讀者看完世界衛生組織或我國疾病管制局公布的防疫策略,心中必定存有許多疑問,為何要將H1N1流行性感冒的疫情分級呢?分級的作用在那裡呢?有效果的防疫策略必需是有科學資料做基礎,考慮到醫學倫理,該疾病對社會的衝擊,及符合一般常識。然而在傳染病大流行初期,我們對該疾病的了解有限,有效的防治策略(比方疫苗尚未開發)常付之闕如。因此我們必須在沒有好的防疫策略下,去面對第一波疫情的襲擊。儘管如此,要有效控制傳染病流行,仍然有其不變的基本防治策略,包括:一、在未發生大流行前就要先做好準備;二、隔離與治療;三、居家自我健康管理;四、學校停止上課;五、減少社區內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六、加強個人衛生。
推動上述防治策略,需要花費相當多的社會成本。若漫無節制,不管疫情嚴重度大小,一體適用,均以高規格推動防治措施,將造成社會資源浪費,不符合成本效果。因此推動有效果的防治措施,必須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對次族群的衝擊程度,預期的效益,直接及間接成本,及對社會結構造成的衝擊等因素,來做評估並作適當調整。
今年(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於H1N1新型流行感冒的防治,是依據病例在地理擴散情況分成六級:第一級至第三級是指傳染病主要在動物間傳播,少有人受到感染;第四級是指已發生人傳人的事件;第五及第六級是指已在人與人間大量擴散。我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將疫情分為六級,以便依據不同分級推動適當的防治措施:第一級(未出現任何確定病例);第二級(出現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第三級(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所引起之第二波感染);第四級(社區流行,但控制中);第五級(全國流行,但控制中);第六級(全國大流行,但失控)。至於每一級要推動何種防治措施呢?各國可根據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及疫情的嚴重度,訂定適合的防治策略,比方說,我們可以訂定在第一級、第二級時採取提高警覺,加強衛生教育,在第三級以上時,我們就要加強隔離,自我健康管理的措施。
然而,H1N1流行性感冒自2009年四月流行以來,其傳染力雖強,但毒力並不強,致死率不高,若仍以往常策略進行防治,似乎不符合成本效果,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根據疾病嚴重度(致死率),將疫情分成五類,建議不同策略的防治行動。
總而言之,疫情瞬息萬變,為了有效又能在最低的社會成本下控制疫情,應隨時注意疫情變化,根據不同傳染病的傳染力、毒力等訂定符合成本效果的防疫策略。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