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文】走進伽利略的異想天空 探尋真宇宙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義大利人,400年前他使用自製望遠鏡指向天空,看見了從來沒有人見過的月面坑洞及山脈(圖{1},古今月面圖,林琦峰提供);發現銀河不是霧氣,而是許多星星構成的地方;看見了木星的四顆大衛星,現在更稱為「伽利略衛星」;發現了土星旁邊總是跟著兩顆星星,現在我們知道那是「土星環」。並從觀測木星的衛星系統,與金星像月球一樣有盈虧變化等現象,加強了他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的信念(圖{2},19世紀太陽系儀鐘,奇美博物館提供)──地球被視為一具有衛星的行星,宇宙有超過一個以上的運動中心。伽利略開啟了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觀測天文的風氣,讓人們對宇宙觀有了更清楚的認知。望遠鏡的誕生,更增進了人們視野,拉近與宇宙的距離。為了表揚伽利略,並鼓勵全球合作及發揚探索精神,義大利首先提出了「2009全球天文年」的活動概念,並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共同提案,在2007年底聯合國第62屆會員大會通過了2009全球天文年這項議題。
台灣天文年活動已經在2009年1月18日,於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熱鬧開幕。同時天文館推出「小眼睛,大宇宙──窺天特展」,這次的展覽分成「伽利略的異想天空」、「古今望遠鏡」、「臺灣之光」、「窺天特區」、「科學劇場」及「天文迷宮」共六區。藉此帶領大眾走進伽利略的異想天空,了解人們如何從原始生活中,透過經驗的累積及星辰運行的觀察,造就了科學知識的萌芽,發展出生活中時間、曆法及航海對天文的依賴,同時發展出神話般的宇宙觀,這是人類與天文的第一類接觸。
而窺天工具──望遠鏡的誕生更影響天文科學的突飛猛進。為豐富特展展品,特別向奇美博物館借展19世紀時期的古董望遠鏡及天文儀器(圖{3},全台最古老的望遠鏡,奇美博物館提供),現場並將展出台灣早期圓山天文台時期使用的望遠鏡及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典藏的子午儀。本特展著重在台灣地區重要的光學天文觀測發展,包含早期扮演天文科學推廣的圓山天文台,負責教學及研究用的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及參與國際天文觀測研究的中研院天文所等三個重要機構。
另一方面,特展也邀請到中央大學天文所及中研院天文所協助,提供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並展出圓山天文台時期的重力式赤道儀及鹿林天文台76公分望遠鏡主鏡,讓現場參與民眾可以體驗早期觀測天文時導星的方式,從中一窺難得一見的天文望遠鏡主鏡面貌。
而特展也將透過多媒體及巨型影像投影,在特展現場播放世界各地天文台的實際影像輪流播放,了解天文學家是如何使用大型望遠鏡來進行觀測。
值得一提的是,特展現場還有針對小朋友設計「天文迷宮」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與迷宮特性,讓小朋友可以心領神會用肉眼和用望遠鏡所看到的宇宙,有何不一樣。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