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探究】古今多少行路難
少年時,最喜背李白那首大名鼎鼎的〈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什麼喜歡這首詩呢?無他,一個字「帥」而已。尤喜「停杯投箸」、「欲渡黃河」四句和最後兩句,真乃千古絕唱啊!及至年長,方知李白的〈行路難〉並非一首,而是三首。第二首「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第三首「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文辭固然也十分優美,然用典頗多,有掉書袋的嫌疑,自然不如第一首那樣直抒胸臆,酣暢淋漓。
所以,《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蘅塘退士才選了第一首,而捨棄了二、三首,這樣的選詩標準很符合大眾口味。實際上,李白的這三首詩聯繫緊密,層層遞進,不可分割。
文學史上,「行路難」堪稱最著名的詩題了,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最先寫這個題目的乃南朝宋的鮑照,他寫有《擬行路難》十八首,語言遒勁、辭藻華麗,而且這些詩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對後世影響巨大。李白「停杯投箸」兩句,就脫胎於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吾觀自古賢達人」,則化用鮑照的「自古聖賢盡貧賤」。
在鮑參軍巨大號召力的影響下,南朝詩人掀起了第一輪「行路難」創作潮。其中有南齊的詩僧釋寶月、齊梁間的吳均、梁朝的王筠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吳均就是〈與朱元思書〉的作者,他的〈行路難.洞庭水上一株桐〉雖詠桐木,實為嘲笑那些貌似高貴的顯赫權貴,不過是一些枯木朽枝而已。
唐朝詩人們對「行路難」情有獨鐘。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齡首開先河,駱賓王也有〈從軍中行路難〉兩首傳世。盛唐王昌齡、高適、賀蘭進明,中唐柳宗元、戴叔倫、顧況,晚唐貫休、齊己,都創作過〈行路難〉。
唐代詩人寫這個詩題多是組詩,除了李白的三首,駱賓王、高適、齊己各兩首,柳宗元、顧況各三首,詩僧貫休則一口氣寫了五首,直追鮑參軍矣。
唐朝之後,創作〈行路難〉的詩人也有一些,像南宋陸游、楊萬里,元朝郭翼,明朝王廷陳、薛蕙,清朝陳夢雷等人。
有趣的是,北宋詞人賀鑄創作了一闕〈行路難.縛虎手〉,集前人詩句為詞,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而詞意激越、節短而韻長,調高而音悽。
最有意思的是,清末出生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創作了一首〈行路難〉,只是這不是詩歌,而是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
看來,「行路難」也跨界啦。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