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西洋銅版畫與中法戰爭(7-4) 福建風情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福建地處東南沿岸,海洋貿易興旺,元代泉州發展成國際大商港,海上絲路的起點,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詳述刺桐港(泉州港)的繁榮景象,並且形容泉州與亞歷山大同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港,此處住了大批的阿拉伯商人,建有清真寺。
此外,南洋諸國向天朝朝貢,朝貢船順便載運大批商品,在泉州下貨,當地商販聚攏而來,現場交易熱絡非常,是為朝貢貿易。
明末國勢漸弱,無力掌控海疆,東南省分興起數個海商集團,自備武力,成為海上流寇。朝廷實行海禁以杜絕弊端,不料此舉反而使得非法海上貿易更為猖厥,地方豪傑私造巨舟出海牟利,鄉里貧民爭相附之。
此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等新興海上大國東來,福建海商集團顏芝龍、顏思齊等人與西方船艦經常在沿海地區發生武裝磨擦,因雙方技術能力相當,互有輸贏。
接著,大清軍隊席捲中國,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年號隆武,不過隔年卻遭清軍俘虜。明室遺臣鄭成功繼續據守金門、廈門與清軍作戰多年,隨後又渡海驅走占領台灣的荷蘭人,17世紀中葉,福建登上國際政治的戰略舞台,地位變得十分重要。
清代的海禁政策讓中國沉睡了兩百年,19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艦隊東來,用船堅砲利打開了中國的門戶,1942年的《南京條約》將福州和廈門闢為通商口岸,對外開放,大批歐洲商人、傳教士和旅行家隨即湧入。
隨後的洋務運動中,左宗堂在福州開辦了馬尾船政局和船政學堂,成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中法戰爭期間,法艦襲擊了馬尾軍港,福建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海戰的發生地。這段歷史喚醒了中國人自立自強的精神,也使得福建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篇展示歐洲畫刊刊載關於福建風情的銅版畫,主要集中反映福州和廈門兩地的風土人情。由於兩地聚居了大批的西方人,尤其1902年廈門開闢了「鼓浪嶼公共租界」,進駐了許多國家的領事館和商務代表,加上許多南洋華僑回廈門置產,興建了結合中西建築特色的房屋,使得廈門成為洋溢著異國情調的美麗港都,西人對福州、廈門兩地的描繪反映了1百年前閩地的風貌。 謝謝無私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