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急流勇退第一人
文/老芋春秋戰國末期,吳越兩個相爭,越王勾踐發兵攻吳,大敗於夫椒,勾踐失敗求和,被吳王夫差扣作人質,當了三年馬夫,受盡屈辱。後以終身納貢、永遠稱臣條件,放回會稽。由大夫文種,范蠡擬訂「滅吳七策」。
經過二十年苦身戮力,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由范蠡運籌帷幄,指揮軍隊,終於雪恥復仇,打敗吳國,夫差自殺,報了會稽之仇。然後渡兵於淮,駐軍齊、晉,以尊周室,號令中原成五霸之主。
勾踐完成霸業,要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認為上將軍盛名之下,難以久居,且深知勾踐為人,只堪共患難,難以共安樂,乃上書懇辭。以自古有主憂臣勞,主辱臣死之鑒,早年勾踐受會稽之辱,他所以偷生不死,乃為俟日後雪恥效勞,所以不死,今既雪恥復國,敢以死免,准予遠行。
勾踐卻對范蠡說:「你助我成霸業,務必共享尊榮,否則我要將你誅殺。」范蠡上書:「君行令,臣行意。」然後將私人物品裝上小船,帶著隨從,離開越國到「陶定」(今山東西北)從事商賈,以「陶朱公」為名(「陶朱」與「逃誅」同音)。
他一直沒有再回越國。因善於經營,很會賺錢,富甲一方,為世人稱為「財神」,建廟奉祀。他是歷史上,「急流勇退」的第一人。另一同僚大夫文種,後來卻被勾踐賜劍自盡。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