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西安碑林博物館(上)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中國大陸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上,南門附近。去年七月,我在西安火車站右前方搭六○三雙層公車,南門是第六站,下車後,向東走書院門,旁有寶慶寺塔,經過關中書院和于右任故居紀念館,右轉再向東走約五分鐘,就到了西安碑林西側大門──古代孔廟的禮門。西安碑林是孔廟舊址,碑林入口在欞星門東門右邊,是進入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文廟建欞星門,象徵祭孔如同祭天,亦暗喻孔子猶如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欞星。西安孔廟的欞星門始建於元代,原為兩門,清代改為三門。中門額題「文廟」,東門額題「德配天地」,西門額題「道冠古今」,讚頌孔子的道德與智慧。欞星門前的泮池始建於宋代,太和元氣坊始建于明代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
通過檢票口,走在林蔭道上,右邊是碑林藝術品商店,步行約五十公尺,在戟門(儀門)接受安檢,又經過六個未開放的碑亭,來到碑林廣場,是明代大成殿遺址,地上不是常見的青石板,長條石塊看起來像花崗岩;明代的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一九五九年毀於雷火,台基於一九七○年代拆除。廣場正前方有座兩層的碑亭(孝經亭),「碑林」二字是林則徐寫的,亭內柱狀四塊石碑是〈石台孝經〉,碑上「開元體」的隸書每字約三、四公分,由唐玄宗李隆基書於天寶四載(七四五)。此碑於北宋元祐二年(一○八七)移存現址,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孝經亭後面,有七座一層樓的碑石陳列室,碑林一室空間最大。中國歷史上共有七次刻立石經:東漢《熹平石經》、曹魏《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後蜀《廣政石經》、北宋《嘉祐石經》、清《乾隆石經》,只有唐《開成石經》和清《乾隆石經》被保留下來,《開成石經》就陳列在碑林一室。
「開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石經完成於開成二年(八三七)而得名。玻璃框內的《開成石經》共一一四石、二二八面,共六五○二五二字,每石高二一六公分、寬八十三至九十九公分,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和《爾雅》;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又補刻《孟子》,與《開成石經》同室陳列,合為「十三經」。《開成石經》素有「文獻淵藪,石質書庫」之譽,在北宋元祐二年首批移入碑林,成為西安碑林發展史的奠基石。
碑林二室以陳列唐代名碑為主,包括柳公權〈玄祕塔碑〉、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顏氏家廟碑〉、歐陽詢〈皇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李陽冰〈三墳記碑〉等,歷代以來,這些碑刻都是人們學習書法最佳的範本。
〈玄祕塔碑〉每字約五、六公分,由六十四歲的柳公權在石碑上書丹:碑額篆書三行十二字〈唐故左街僧錄大達法師碑銘〉和碑文楷書一三○二字,他的定力與耐心,是習書者的榜樣。這塊石碑從碑座、碑身到碑冠,高三八六公分,寬一二○公分;〈顏氏家廟碑〉是四面碑,每字約四、五公分,李陽冰篆額,高三三○公分、寬一三○公分。〈玄祕塔碑〉螭首方座,而〈顏氏家廟碑〉下刻有贔屭。室內每塊石碑前後都有鐵架和玻璃保護,但〈顏氏家廟碑〉兩面碑側裸露,無任何防護措施,遊客可隨意觸摸唐代的石碑和碑上陰刻的文字。
另外,〈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圓首龜趺,有中文和敘利亞文,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與基督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寶貴資料,此碑於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在西安城西出土,清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移存碑林。唐代大秦寺原稱波斯寺,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波斯傳教士兼翻譯家景淨撰此碑文,立碑於大秦寺院中,由此可知,唐代已有「中國」一詞。 感謝大大的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