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廟與陰廟的差別
在全國連線的靈異版常常會看到陽廟與陰廟怎麼分別的討論串,甚至還看過「所有的廟都是陰廟」的荒謬標題,要人家都不要踏進廟
裡拜拜。
很多其實都是人云亦云、一知半解造成的笑話。
其實所謂的陽廟與陰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分別的:
一、看廟裡供奉的主神:
(1)陽廟
廟裡供奉的主神如果有正式神格的話,就是陽廟。像是天公廟、
媽祖廟、玄天上帝廟、保生大帝廟等、大部分的王爺廟等。
民間信仰裡,正式神格的觀念分幾種,一種是玉皇大帝賜封的神
格、一種是人間的皇帝賜封的神格,還有就是道教典籍裡有記載的神
仙。
道教典籍裡記載的神仙,有三清﹝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靈寶大
天尊、太清道德大天尊﹞、三界公﹝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
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等。
玉皇大帝賜封,民間傳說人往生後,要是生前行善有功於人民、
或是死後靈魂有嘉惠百姓的功績,玉皇大帝會賜予官職,台灣很多的
王爺廟都是屬此類。另外,要是廟宇的廟匾是「玉敕XX宮」這種
格式,「玉敕」兩字便代表這間廟的主神是由玉皇大帝敕封,並承玉
旨在當地建廟。
人間皇帝賜封,很多由來已久的神明都經由人間的皇帝賜予封號
過,像是康熙皇帝賜封媽祖為「天后」,保生大帝也是。
(2)陰廟
廟裡供奉的主神沒有正式的神格的話,就是陰廟。像是萬應公廟
、一般人家的祖祠、或是一些山精水怪的小祠堂等都算是陰廟。
傳統上民間會有習慣,將無主孤魂聚集起來集中奉祀,通稱為萬
應公、有應媽(指女性)、萬善爺、水流公/媽﹝註 1﹞等。廟宇的名稱
格式為萬應祠、萬應堂、萬善同歸、萬善同......等等。這一類的廟
宇有個特徵,在廟宇裡通常會懸掛「有求必應」﹝註 2﹞的紅布。
祖祠裡因為供奉的是祖先的靈魂,大部分沒有經過皇帝、玉帝的
正式冊封,所以也算陰廟。
而某些地方如果有山精水怪或動物靈、惡鬼在地方上作怪的話,
為了安撫它們,有時也會為它們建立小祠堂讓它們享受人間香火,不
再騷擾地方。這一類的廟宇通常規模不大,並且神明的名稱會以「某
某將軍、某某元帥」來稱呼。大部分也會懸掛有「有求必應」的紅布
條。
註 1:水流公、水流媽是指在海裡、水裡遇難淹死的無主孤魂。
註 2:「有求必應」的紅布條乍看之下頗為吸引信徒,但由於懸掛「
有求必應」布條的廟宇,大多數都是沒有正式神格的陰廟,只
有極少數為土地公廟、或是樹王公等。在不確定供奉神明神格
是陽是陰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向祂們祈求實現自己的願望。否
則不能保證實現願望後,神明要求信徒以什麼代價作為回報。
二、看建築
(1)陽廟
陽廟的建築在傳統上通常會有天井,並且把屋頂挑高。讓陽光照
進整個寺廟空間,營造出光明莊嚴的感覺。
又因為傳統上認為奇數是陽數,所以確實遵照傳統建築法則的廟
宇,它們的台階數、窗櫺數目都是奇數。
(2)陰廟
陰廟的建築在傳統上則通常不會有天井,特別將廟宇的屋簷做得
比較低,讓陽光不容易照進廟宇,營造出陰森的感覺。
且傳統上認為偶數是陰數,所以確實遵照傳統建築法則的廟宇,
它們的台階數、窗櫺數目都是偶數。
三、較不易歸類的廟宇
以上一、二兩點僅僅是分辨陽廟陰廟的一般性通則,但尚有部分
廟宇不容易用以上原則歸類,所以說明如下:
(1)掌管陰間事務的正神
一般掌管陰間事務的神明,雖然有正式的神格,像是城隍、閻羅
、地藏王菩薩等神明,因為他們所掌管的事務性質,所以廟宇的建築
形式非常的像陰廟。
但這一類廟宇因為主神有正式神格,所以還是歸類在陽廟裡面。
(2)義民廟
早期清領時期的台灣因為移民社會的關係,常常有類似泉漳械鬥
的事件。又因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朱一貴之亂、林爽文
之亂之類的事件,造成很大數量的犧牲,因此許多地方皆有萬應公廟
。
但其中有一類像是客家地區的義民廟,因為供奉的是幫助朝廷平
亂、或是保鄉衛里而犧牲的義勇軍,所以當地居民們視之為地方守護
神,或享有朝廷封賞。
這一類的義民廟雖是陰廟,但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跟陽廟是差
不多的。且建築規格也跟陽廟類似。
(3)對地方有功、有靈驗事蹟的陰神
像是茄冬有名的樹王公、北部的十八王公等,雖然沒有正式的神
格,但因為有很多靈驗的事蹟,對地方對信徒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
角色漸漸轉化成信徒心目中的守護神。
(4)經過漢化的平埔族信仰
台灣的平埔族因為漢化頗深,所以他們原本信仰的對象阿立祖(又
稱阿立姆,因平埔族為母系社會) 等等,有的早已轉化為漢化的神明
形象,像是「姥祖」、「潘將軍」、「潘姑娘」等...。
這些神明雖然在傳統民間信仰的觀念裡,沒有正式的神格,但這類
廟宇也應該視為陽廟。
結語:這篇文章大概還是只能提供一個大略判別的方法,以台灣民間信
仰複雜性、多元性來說,沒有辦法有一個通行各地的準則,還是
要依照當地特殊的歷史、風俗、信仰態度和習慣來判斷。
~以上僅僅提供大略的參考~ 感謝大大的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