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南安官田古跡 (下)
三、歷史現狀現今,官田村有著一塊墓誌銘殘碑,黑頁岩材質,刻工精致為楷書字體,述說:兩公磻溪公與伯兄銓公卜居豐田,開基豐田。怡庵公年青時去世,生前奮發圖強,家資頗豐,樂於助人、性情忠實、輕財好施,長相一表人才,曾組織鄉民立柵置隘聚人,保護豐田,保護鄉民。其曾孫有:明佐、明選兩位。
殘碑為明代萬曆五年(一五七七)所刻,記錄嘉靖年間事跡,當時我國沿海地區倭患猖獗,墓主怡庵公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與抗倭相關。
現今,官田洪氏族人開基官田已有五百多年時光。古時,藍藍的藍溪水沿著彎曲的河道不斷奔向西溪,經過泉州,與大海匯聚。同時,無數經過或起始於藍溪的船隻由水面到達泉州城貿易,許多海外商人進了貨,便與泉州市舶司官員一道至九日山下延福寺通遠王祠行香,之後滿載閩南地域的絲織品、陶瓷品返回番邦。同時,也有番商直接至東田買貨,再由藍溪碼頭下水,裝貨上舶啟程歸去。現今,藍溪畔保留有一處古碼頭遺址,歷史滄桑在那兒沉澱不語。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田藍溪仍有三百多隻駁船。到了一九六○年,還有一百六十多隻,可見藍溪船運歷史悠久,往年十分繁榮。
四、推測考究
古時,日本將珠光青瓷的原產地晉江西溪稱為藍溪,古代日本制作的泉州地圖直接將南安豐州九日山金雞橋上游的晉江流域稱為藍溪(舊英文地圖轉譯lanki)。近年,考古專家證實,《馬可.波羅游記》中提到的「距城十里」的產瓷地,被學術界認定的宋元古瓷產地位於東田藍溪周邊。官田村位於藍溪兩岸,其周邊便是我國宋元時期重要的出口瓷產地;有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坑窖,南坑窖部分位於現今官田村內,為整個閩南地區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窯群。
古時,打包東田瓷器的過程名為「扎藍」。扎藍是用竹篾和稻草捆扎瓷器的動作與技術,制作成各種竹器,如:筐、簍、籃等。其中,籃被運用廣泛,用於盛裝糧食、蔬菜及瓷器。古時,菜藍在藍溪村有著產業化規模,其與陶瓷業相輔相成,能較有效防止運輸過程瓷器破損。外來商貿者將「菜籃」作為陶瓷來稱呼。扎藍、菜籃於閩南語的讀音皆與英文名稱China諧音。
在古代日本地圖上的標識,「藍溪」的諧音也等同中國。而東田藍溪及藍溪官田正是生產、運輸我國外銷陶瓷的主要集中之地,可以說南安東田瓷器很有可能代表的正是古代國外海上貿易者眼中的中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