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 常被誤認為痣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成的癌症,病灶可以長在皮膚任何一處,較常長在腳掌、腳趾或是指甲下方,導致誤以為是一般的「痣」或「胎記」,未留意而延誤治療時間。醫師指出,台灣有將近四成患者初診時,即是第三期與第四期,且多是對於疾病意識較為低落的年長者。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如果身上有痣,可以從「不對稱、邊緣不光滑、顏色不均、直徑大於零點五公分、外觀變大或變化」五個部分,觀察是否需盡快就診。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黑色素瘤為皮膚癌死亡人數之冠,除了因為黑色素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機率高、惡性程度高且轉移能力強,導致治療困難,也因國內患者對疾病意識不足、太晚就診,當黑色素瘤已經進入晚期階段,治療選項會變得非常有限。
張文震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無需考量BRAF基因問題,長期追蹤兩年,腫瘤無復發比例高達六成,為患者治療帶來新曙光。
他建議,愈早開始使用對病人愈好,「避免復發、延長存活期」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接受抗PD-1單株抗體治療,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的比例小於一成,優於傳統治療,能讓病患接受術後治療,不影響生活品質。
讚喔~~~感謝分享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