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留侯張良的命運
張良出身於戰國時期的韓國貴族,父祖輩也都曾經擔任過韓國的相國,所以張良在年少時期受到良好的教養,並曾經學禮,遵循著儒家的腳步而行。而在下邳與黃石老人相遇後,張良除了研讀《太公兵法》外,實際上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啟發,由儒轉道,在大亂之世輔佐劉邦稱帝,在太平之世功成身退,與世無爭。劉邦在評價張良、蕭何與韓信三人時,只有對張良時使用敬語,稱為子房(張良的字),從此處就可看見「漢初三傑」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蕭何曾經是劉邦的長官,雖然支持劉邦,並在內政管理上多有建樹,但劉邦對他懷疑。韓信則是楚漢相爭之際,竟想擔任齊國假王(代理王),劉邦忍住脾氣,在陳平與張良的暗示下,讓韓信當上齊王。
漢朝政權建立後,將領與策士們都覺得自己立下功勞,希望獲得獎賞。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打算在齊國讓他任挑三萬戶做為食邑,但張良婉轉拒絕,在拗不過劉邦的情況下,只要了「留」這個地方作為封邑,因為「留」是張良與劉邦第一次見面的地方,當時張良本想幫助楚王景駒,見到劉邦後而有了不同想法。原來張良學習《太公兵法》後,很多人都聽不懂張良所說的道理,只有劉邦聽得懂,讓張良覺得好像老天爺在幫助劉邦似的。
漢朝建立後,許多功臣遭到猜忌,韓信、英布與彭越等人紛紛遭到殺害,就連丞相蕭何也曾下獄。諸多功臣名將中,只有被封為留侯的張良,獲得劉邦的信任。
而在滅強秦與封侯的任務完成後,張良所想的就是功成身退,學習道家養身與成仙之道,對劉邦來說,張良所追求的,更是君主樂於看見的興趣;當然,張良也以此避開了君主的猜忌。
張良後來還幫助了呂后,建議她請出「商山四皓」成為太子劉盈的老師,陪伴太子左右,穩固太子的地位。果然,劉邦原有意廢掉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而在處理完這件事情之後,張良就隱居山林,不再設謀。
最後傳出張良因病去世消息,也有人說他得道成仙,成為劉邦功臣中,少數能獲得善終的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