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晚清台灣系列(5-4) 劉銘傳與台灣建省
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法軍攻打福建馬尾以及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清廷指派淮軍名將劉銘傳應戰,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抵台後積極整備岸防,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的法軍,更坐鎮台北府城,團結全台軍民抵抗法軍,使法軍放棄攻占台灣、撤往澎湖。1885年,鑒於西方列強屢犯中國,台灣戰略地位提昇,有必要大幅增強海防工作,欽差大臣左宗棠上奏清廷,建議台灣建省,並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經辦台澎一切事務。1885年10月,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結果,頒詔決定台灣建省,劉銘傳被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1887年,台灣正式建省後,省城擇於原彰化縣橋仔頭(今台中市),並修改行政區畫,共設台北府、台灣府、台南府三府,並設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劉銘傳上任台灣巡撫以來,即對台灣進行大刀闊斧的建設與改革。原以軍事規畫為先,希望在島上建立戰時可自給的軍工產業,同時向清廷建議在台灣建立海軍;但受限財政條件,改由興利的近代化實業及增加稅收兩處著手。其任內主要推動建設,包括擴大撫番、增設郡縣、清理賦稅、發展交通、推廣農業及設立新式學堂、加設電燈電報等,為台灣奠定近代化的基礎。尤其在交通基礎建設方面,不僅鋪設最初的台灣鐵路,也在大稻埕設立第一個火車站,建立未來鐵路交通的雛形。
當劉銘傳努力建設台灣的同時,也延用一批才幹來協助。尤其楊氏先人楊宗瀚先生,是劉銘傳的左右手,總辦台灣的商務、洋務,兼辦台灣開埠事宜。此外,楊宗瀚先生更著力於建設台北府城的基本建設,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開闢馬路以利交通;設置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為孤寡老人開辦養老院;修建大稻埕新式鐵橋等。在楊宗瀚先生等得力幹部的努下,把台北建設成一個整潔繁榮的現代化城市。
劉銘傳六年施期間,善用民間力量,官民一體,台灣社會朝氣蓬勃,全力建設,短短幾年間全省即呈現近代化的嶄新面貌。總結劉銘傳駐台六年期間,開啟台灣官辦近代化建設的先聲,是清朝台灣以來治理最積極的一段時期,後人至今仍感念不已。
(本系列圖文取自2018年1月楊世緘出品、商周出版之《晚清臺灣》)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