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晚清台灣系列(5-3)台灣府城與打狗港
台灣島位於中國東南外海,三國時即載入中國史籍,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台灣則陸續為西班牙人、荷蘭人及閩粵海商往來停留之地。1662年,大明遺臣鄭成功率兵驅逐占領台灣的荷蘭人,首次在台建立漢人政權;1683年,清將施琅率兵攻打鄭氏王朝,鄭克塽投降,台灣自此劃入中國版圖;1684年時,清廷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並下轄台灣縣、諸羅縣、鳳山縣等三縣,府城設於今天的台南市,沿續了明鄭的發展。清朝初期,朝廷消極治台,直到1721年發生「朱一貴事件」,清廷才開始對台灣有比較積極的作為,此後閩粵移民陸續遷入,台灣府日趨繁榮。基於當時實際防務需要,加上駐地官員不斷奏請,在設立台灣府40年後,清廷終於在1725年興建台灣府城池。由於社會安定,人口持續增加,促進民生富裕。
第二次英法聯軍後,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增開安平港為通商口岸。1864年,清廷設立安平海關,並正式開港,英、美、德等國外商開始到府城發展,並於安平與五條港區開設洋行。此時,外國傳教士也到府城傳教,引進新教育、西方醫學、科學等觀念,加速府城近代化,台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重建對外貿易。
依據《天津條約》,台灣南部的第二大港──打狗港,也成為通商口岸。打狗港原是個漁港,在開港前隸屬鳳山縣治轄區,規模僅次於安平港。之後由於安平港逐漸淤積,前來台灣貿易的洋船難以入港,打狗港漸取代安平港地位。
在打狗港正式開港前後,已成為英、美商人爭逐的地盤,但由於美商經營不善,加上英國領事館在此設立,打狗港逐漸成為英商的地盤。而隨著對外貿易的逐步發展,打狗港附近也開始產生許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許多地名,如旗後莊、鹽埕埔莊、哨船頭、苓仔寮、三塊厝等地,便是當時隨著打狗港的開發而開始發跡。
(本系列圖文取自2018年1月楊世緘出品、商周出版之《晚清臺灣》)
左營城的珍貴歷史影像:1860年代,左營城的風貌,橘紅色屋瓦的閩南建築與茂密的林木田野,生動地呈現了一個半世紀前的打狗風貌。此為1893年法國學者C. Imbault-Huart 所著《L'if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書中所使用的晚清台灣照片之一,此為學術界全面介紹台灣的第一本專著,刊登了最早台灣的照片資料,此圖圖說註明為台灣府城,近年根據學者考據,應為左營舊城北門。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