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寒食與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頗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假期,人們紛紛外出踏青迎春,以及掃墓祭祖。不過,在唐朝之前的古人是不過清明節,只過寒食節。關於寒食之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又說:「據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相傳晉獻公之子重耳避亂於外達十九年之久,飽經風霜,看盡人生百態,但名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其左右,效犬馬之勞,甚至「割股奉君」,續命重耳。後重耳復國,僅僅四年,就讓晉國一躍成為天下霸主。
不過,介子推卻不貪功名利祿,反而與其母歸隱綿山,重耳為逼其相見,下令三面放火於林中,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感其德,立廟祭奠他,並下令禁火於介子推亡日,此為寒食節之源起。
在西漢之前,寒食節是禁火一個月,後才改為三天。《後漢書》記載:「舉稍遷並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移書於介子推廟,云:『春中禁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不過,先秦古籍以及《史記》等書並沒有記載這個故事,而禁火習俗,據《周禮》所載,乃周朝舊俗。由此可見,應該是由地方於寒食日紀念介子推的風俗,被朝廷加以宣傳,影響至全國,成為全民節日的吧。
今人回祖地掃墓之俗,始於唐朝。《舊唐書》說:「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謹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因為寒食與清明日期相近,所以《唐會要》上說,就把寒食與清明合併為一個假期。唐以後,清明節占了上風,大概是由於寒食節禁火三日的禁令太不文明,被老百姓冷處理了吧。
另外,古人在寒食節進行的體育活動如打秋千,蹴鞠等運動,沒有隨著清明節流傳於至今,還是令人惋惜的。
清明節掃墓祭祖之外,人們還會折楊柳成細圈戴在頭上;清明戴柳之習俗亦源自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說:「唐中宗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戴之可免蠆毒。」為什麼戴細柳圈可免蠆毒呢?《唐會要》解釋道:「唐朝於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順陽氣也。」因為戴細柳圈可免蠆毒,所以吳自牧在《東京夢華錄》上說,唐朝以後,「清明日家家以柳條插門上」。
此外,像江浙地區還有在清明前後吃清明糰子的習俗──把採摘來的清明草洗淨,放熱水中燙片刻,起鍋去水,切碎,與糯米粉揉成糰子,放鍋中蒸熟,即可食用;清明糰子味道細甜,有益氣、解毒等功效。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