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 春分陰陽要平衡,中醫養生吃韭菜
春分,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五日間,曆書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意思就是指春分是一個陰陽平衡的節氣,晝夜等長、陰陽各半、溫度適宜。傳統中醫認為人體也分為陰陽,腹為陰,背為陽,而冬天時陰盛陽衰,此時人體背部偏冷,腹部偏寒;而隨著春天的到來,人體逐漸感受天地間的陽氣,背部逐漸溫暖發熱,而腹部也相對較溫,所以春分這個陰陽平衡的節氣,人體側面的膽經也正好將人體的腹背相隔,此時健康的人將手置於腰側,應感覺背熱而腹溫,如果反過來感覺背涼而腹溫,代表體質陰盛陽衰,陽氣不足,應把握春分這個陰陽平衡的節氣,好好調理體內臟腑氣血的平衡。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就是指過了春分,南方的燕子便要飛來了,一旦下雨,天空便會出現打雷及閃電。可見春分也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特別是春分節氣後,南北半球的晝夜等長,氣後溫和、風光明媚、雨水充沛,此時正是農家適合播種、插秧的好時節呢!俗諺說:「春分有雨家家忙」意思就是春分這一天如果有下雨,代表雨量充沛,農人只要在春分時辛勤的種麥、插秧,就能期待在秋日時收割及豐收囉!
韭菜別名起陽草,台灣一年四季都適合種植韭菜,因為韭菜原本生長於寒冷地帶,但卻很耐暑,非常適合台灣的氣候。在台灣有句俗語說:「正月蔥、二月韭」,意思就是農曆二月的韭菜正是當令食材,因為農曆二月正是春天,氣溫不高,陽光適中,韭菜生長速度緩慢,養分吸收充足,此時的韭菜正是香甜可口,所含特殊氣味的硫化合物成分也較不刺鼻,一般不敢吃韭菜的人也都能接受呢!
中醫認為,韭菜性溫味甘辛,入肝、胃、腎經,具有補腎益胃、充肺氣、散瘀經滯、安五臟、行氣血、止汗固澀、止嗝逆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韭菜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用辛而散血,熟用甘而補中。散血,就是活血化瘀;而補中,就是補腎溫陽、益肝健胃。韭菜可以補氣壯陽,吃煮熟的韭菜可以補肝腎、暖腰膝、潤陽道。俗話說:「男不離韭,女不離藕」,就是說藕能滋陰,韭可以壯陽。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韭菜富含纖維質,輕微便祕者多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也能預防大腸癌,並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預防動脈硬化。
至於韭菜子,則可暖腰膝、固精助陽,民間常用來改善精子稀少的問題。韭菜的鋅含量也高,鋅可參與蛋白質合成,跟荷爾蒙活性有關,韭菜也含豐富的維他命C、胡蘿蔔素及維他命B1、B2,對於三餐老是在外的上班族,韭菜能補充維他命的不足。春季吃韭菜,除了能去陰散寒,更能調整自律神經,提高代謝,紓解壓力,但由於韭菜偏熱性,多食易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者,不宜多吃,以免火上加油。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