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專欄 減碳生活,從減法飲食開始
文/賴怡君營養師台灣處處可見小吃攤、熱炒餐館、「吃到飽」餐廳、超市也常推出「特價促銷」,鼓勵消費者購買超量的食物,民眾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加法」飲食型態。然而在這充滿便利性、多選擇的飲食環境中,仍疑惑:怎麼吃才是最養生,並能改善自己的健康?
根據調查研究世界各地的長壽村(如日本沖繩島的大宜味村、中國新疆和田等),不難發現除了汙染較少之外,健康長壽因素歸納為「十四個少與多」,即:少食多嚼、少酒多水、少菸多茶、少鹽多醋、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怒多笑、少煩多眠、少衣多浴、少說多做、少車多步、少欲多施、少停多動、少藥多練。其中與飲食相關的因素就占了六項。
當民眾優先選擇當地盛產新鮮食材,盡量不改變食物原貌,就可以吃到接近天然的食物,減少身體負擔、預防慢性病。為落實從體內環保到生態環保,提供民眾以下減法料理原則:
一、減法料理:
除去不必要的調味與烹調手法,保留食材原味與營養。
1. 少鹽少加工:減少醃漬、煙燻、罐頭食品及額外添加的醬料,烹調時也建議多使用天然辛香料調味,並減少購買加工食品及速食,多選擇天然的「原態」食物 。
2. 低油烹調:少用市售醬料,選擇蒸、汆燙等烹調方式。
3. 不吃宵夜: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維持健康體態及腸胃健康。
4. 拒絕加糖飲料:有助於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二、減碳飲食
1. 少食用肉類:由於飼養牲畜過程,需砍伐樹木種植牧草,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每生產一公斤肉類約排放三六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輛中型房車自台北一路開到台中。若能多蔬果少肉類,除了減少膽固醇及熱量吸收,也能保護環境。
2. 多選擇當季天然食物:可增加吸收營養價值,且可減少食品因加工處理過程而產生溫室氣體,為環保進一分心力。
3. 以蒸、燜、烤等方式,亦可選擇平底鍋烹調,減少油漬殘留,進而減少清潔劑的使用量,維護環境。
多選原態少加工
加工 原態
多種維他命補充劑 蔬菜與水果
香腸 肉片
蜜餞 天然水果
丸子 天然大豆類
手搖飲料 自製綜合蔬果汁
減少人工調味料的提味方式
甜味 洋蔥、玉米、高麗菜、胡蘿蔔、牛蒡、枸杞、紅棗、甘蔗
酸味 檸檬、番茄、柳橙、百香果、仙楂
辣味 黑胡椒、辣椒、乾薑
香味 香菇、花椒、陳皮、芹菜、八角、芫荽
甘味 昆布、海帶
你的善意和支持如一泓清泉,為我的生活增添了生氣和色彩。
頁:
[1]